第一届东西方工业考古工作坊顺利举行
时间: 2025-07-15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
2021年5月10日,“第一届东西方工业考古工作坊”由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与英国工业考古学会及其青年成员理事会联合在线上举办,旨在促进中国工业考古研究,搭建东西方工业考古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北京科技大学Juan M. Cano Sanchiz(胡安)副教授总负责,王冬冬博士主持,英国工业考古学会Bill Barksfield技术支持。来自中国、英国、巴西、意大利、德国、日本、罗马尼亚、葡萄牙、印度、希腊和西班牙等10余个国家的11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第一届工作坊的主题是“工业社会中的考古学”,胡安博士首先致欢迎辞。他表示此次工作坊以国际会议中较少涉及的“工业考古”而非“工业遗产”为主题意义非凡,通过东西方在工业考古领域的交流与碰撞,共建更加多元、丰富、完善的工业考古学科。
1
活动海报
随后四位主讲人逐一进行汇报。
英国工业考古学会主席Marilyn Palmer教授发表了题为“工业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演讲。她指出,工业考古学实践多年来一直缺乏理论支撑,使其只是描述性而非分析性学科,因此无法做出历史性阐释。这一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发生转变,当时工业考古学会与其他相关机构和学者共同制定了工业考古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策略,即在对工业社会的物质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业社会作出文化阐释。
2
Marilyn Palmer教授演讲
英国工业遗产办公室主管Michael Nevell博士发表了题为“英国和欧洲的工业考古实践”的演讲。他整体介绍了工业考古学科在欧洲的实践,既包括Palmer教授支持的工业社会的考古学,也包括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工业考古学。随后,他分别介绍了诸如田野发掘、建筑调查和材料分析等工业考古方法,以及英国工业世界遗产地、欧洲工业遗产之路(ERIH)等,他认为工业考古学家有责任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
3
Michael Nevell博士演讲
北京科技大学潜伟教授在“中国工业考古简介”中概述了中国工业考古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首先,他介绍了工业考古相关的学者、出版物与机构,认为其与工业遗产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为促进该学科的发展做出诸多努力,包括开设第一门工业考古硕士课程(由胡安博士主讲),发表第一篇工业考古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由冯书静博士撰写)等。他着重强调工业考古应包含传统手工业,且与技术史关系紧密。随后,潜伟教授介绍了中国工业考古的两个实践案例:水泉沟冶铁遗址(11-13世纪)和温州矾矿(14-21世纪)。最后,他指出加强工业考古学科建设的路径,如重视近现代工业遗址、吸收更多考古学者参与、增加工业考古课程、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
4
潜伟教授演讲
胡安博士发表了题为“工业考古学——中欧比较研究”的演讲。他把重点放在工业化时期的物质材料上。他首先从规模、时代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对中英两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总体比较,使用诸如最古老的现代高炉、最新的蒸汽机车等案例比较中英工业时代的始末;其次介绍了中国如何看待工业化时期的物质材料问题,他认同潜伟教授关于中国考古学家通常关注古代忽视近现代遗址的观点。最后他表示发展中国工业化的考古学是很有必要的,应在该领域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以建立更多元化的学科,从而能够理解工业社会的复杂性和全球性。
5
胡安博士演讲
最后,王冬冬博士组织了充满建设性想法和思考的讨论,涵盖了诸如工业考古学框架、考古学对当代社会的贡献、技术重叠等议题。
工作坊通过汇集不同思想和实践的方式,展示了工业考古的复杂性以及对工业考古的不同理解(时期:工业化时期/从古至今,学科:社会考古学/技术史,目的:研究/保护等)。事实证明,正如许多与会者强调的那样,这些内容非常丰富和发人深省。
总之,第一届东西方工业考古工作坊成功举办,建立了东西方对话的平台。我们期待第二届工作坊的召开!
6
与会者们的辩论与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