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4“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 “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时期

1. 机构设立与工作人员

2004年,为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整合国内研究资源,研究所申请成立“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同年4月,学校通过了学校党委常委会议,正式成立了“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同年12月,研究所举行了30周年所庆及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2008年,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立。


这一时期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正式工作人员有:柯俊、韩汝玢、孙淑云、姚建芳、刘建华、李秀辉、李延祥、潜伟、梅建军、李晓岑、章梅芳、于春梅、程瑜、陈坤龙、李建西、魏书亚。

汇聚在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团队下的工作人员主要有:李前懋、吴荫顺、何积铨、颜锋、石新明、冯根生、王连伟、韩丽辉等同志。


图片 3.png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合影

图片 4.png

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揭牌

校外兼职教授有:

Christopher Cullen (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科学史)

何丙郁(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科学史)

Colin Renfrew(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系教授,考古学)

Jessica Rawson(英国牛津大学默顿学院院长,艺术史、东方学)

Thilo Rehren(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冶金考古)

周宝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文物保护)

李京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冶金考古)

谭德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冶铸史、传统工艺)

万辅彬(广西民族学院前副院长,少数民族科技史)

戴志强(中国钱币博物馆前馆长,钱币史)

周卫荣(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钱币史、冶铸史)

吕乃基(东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

戈 革(石油大学教授,物理学史)

马清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遗产保护)

郭 宏(中国文化遗产遗产院研究员,文化遗产保护)

潘 路(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部主任,文化遗产保护)

铁付德(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部主任,文化遗产保护)

杨军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总工程师,文化遗产保护)

王渝生(中国科学技术馆前馆长,科学史)

韩建业(北京联合大学教授,考古学)


2. 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

2007年,我校科学技术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00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2012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的“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


2004年,柯俊带领闽京基在浙江考察时与当地领导合影   

2005年,柯俊与冶金史师生观察冶金遗物

2010年,研究所在北科大体育馆广场举办铸铁中国展览,部分教师合影

2010年,梅建军、吴小红等在内蒙鄂尔多斯市考察


2010年,陈坤龙等在陕西横山杨家峁遗址采集样品 

章梅芳对方正知先生做学术访谈

2010年,李晓岑在滇南参加考古发掘 李延祥、潜伟与研究生在河南古荥冶铁遗址考察


2011年,李延祥被聘金属与矿产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 

孙淑云荣休会


2011年,李晓岑与王菊华先生一起考察古纸 李延祥、陈建立等考察包头大青山遗址

李延祥、潜伟在河北武安考察冶铁遗址 Vincent Pigott教授与中心师生在北京延庆水泉沟发掘现场

2012年,梅建军与考古专家在秦俑博物馆考察 陈坤龙在洛南辣子崖采矿遗址取样

2013年,潜伟等在山西阳城古代冶铁模拟试验场

3. 国际学术交流

这一时期,研究所与国际学术界取得了更为深入的学术合作,在北京科技大学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国际冶金史大会(BUMA-VI)。


图片 22.png

2006年,第六届国际冶金史大会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


柯俊在BUMA-VI上做大会发言 会议现场

学校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与柯俊院士、梅建军及国内外考古学家在BUMA-VI期间合影


2009年,第七届国际冶金史大会(BUMAVII)在印度班加罗尔召开,研究所教师参加并做学术报告。

2006年,孙淑云、韩汝玢在韩国济州岛参加金属学会年会与杨天钧、卢泰天合影

2008年,章梅芳在台北与全球女科学家学术会议代表合影

2009年,韩汝玢、黄全胜在英国伦敦WIC会议展出中华冶金五千年

图片 32.png



2010年,章梅芳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与古克礼教授、詹嘉玲教授合影 

李延祥教授与Thilo教授

2011年,李延祥考察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实验室 

潜伟考察波鸿德国矿业博物馆


图片 37.png

2013年,李晓岑在美国理海大学 梅建军与陈方正、梁其姿等在香港大学

2013年,梅建军在英国出席第24届国际科学史大会 剑桥大学Colin Renfrew教授受聘研究所兼职教授

图片 42.png

图片 40.png

2013年,梅建军、陈坤龙等在剑桥 潜伟在夏威夷参加美国考古学会年会

2014 年,魏书亚在维也纳国际会议上发言,会议中与Schreiner教授交谈


研究所除派师生到国外进行学术访问、参加学术会议以外,还大量邀请国外学术同行到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


2009年,英国剑桥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莫非特来访 2013年,理海大学Notis教授在中心做学术报告


2013年,柯俊院士会见Michael Notis教授 

李晓岑教授与苏里南共和国总统

2013年,梅建军与Colin Renfrew教授等人在上海

在此期间,研究所和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相关学术机构合作,成功举办了多次研究生暑期班活动,进一步推进了研究所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图片 48.png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美国理海大学暑期活动合影

2012年,学院领导与中意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国际研习班成员合影



图片 50.png

2012年,北京科技大学——公州大学、龙仁大学(韩国)古代冶铁文化暑期研讨班云冈石窟留影



4. 国内学术交流

这一时期研究所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也更加频繁。


2004年,孙淑云、梅建军参加全国第七届科技考古会   柯俊与石新明带领闽京基在浙江考察

2005年,柯俊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钱币展览开幕式上讲话

2007年,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理事会与学术委员会参会人员合影


2008年,研究所师生参加全国第十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会议

2008年,章梅芳参加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与彭佩云教授合影


2010年,孙淑云在第八届中日机械史会议大会会场 潜伟带学生参加铸铁中国展览北京大学站活动

2013年,研究所师生在合肥参加第三届中国技术史论坛



图片 60.png

2012年,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第二届第四次会议合影

5. 人才培养

这一时期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有:柯俊、孙淑云、李延祥、梅建军、李晓岑、潜伟、魏书亚、马清林(兼职)。在此期间,研究所共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49名,硕士122名。这一期间的博士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现在大多在全国文博单位、科研院所、文化传媒、政府部门、企业等工作,已发展成为中坚力量。

2009年,研究所获批设立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招收了2名博士后。2014年,研究所获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铁付德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2年,陈坤龙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图片 61.png


2004届博士铁付德、梁宏刚、李晓岑与研究所老师合影

6. 科研成果及获奖

这一时期,研究所在冶金史、传统工艺、文物保护和科技与社会等方向的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分别获得了“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项目等近百余项。其中,在中国早期冶金技术、古代生铁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以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为依托,这一时期研究所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结集出版了《中国冶金史论文集》第4缉和第5辑,在 “211”学科建设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下,出版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丛书,出版第1辑4部著作,分别是孙淑云、李秀辉和韩汝玢的《中国古代金属材料显微组织图谱》,李晓岑的《古滇国金属技术研究》,刘鸿亮的《中英火炮与鸦片战争》和方一兵的《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重量级的冶金史和传统工艺著作有韩汝玢、柯俊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梅建军主编的《Metallurgy and Civilisation》,孙淑云参与主编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李秀辉参与编写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机械调查研究》,韩汝玢、何积铨参与编写的《黄河蒲津渡遗址》,潜伟的《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和黄全胜的《广西贵港地区古代冶铁遗址调查与炉渣研究》。另有科普著作《寻铁记》与《铸铁中国》。

在一般科学技术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方面亦有专著出版,分别是韩汝玢、石新明的《柯俊传》,姜曦参与写作的《魏寿昆传》,李晓岑的《云南科学技术简史》和《南诏大理国科学技术史》,潜伟的译著《技术史II: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章梅芳主编的《性别与科学读本》和译著《怀孕文化史》,以及厚宇德的《玻恩研究》。此外,自2006年开始,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开始每年编写工作通讯,及时对研究所、中心和基地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自评估,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记录。


在获奖方面。2005年,孙淑云、李延祥主编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获得了北京科技大学第六届优秀教材一等奖。2006年,李秀辉、孙淑云主持的“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项目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发展二等奖。


2013年,李延祥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2014年,研究所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图片 72.png

李秀辉参加颁奖活动并与国家领导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