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03:“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时期


1. 机构成立与工作人员

为进一步宣传和发展科学技术史这一富有特色的学科,培养更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建立科学技术史学科博士点,申请组建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1995年4月13日,学校下发文件《关于同意成立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的批复》(校发(95)第044号),正式批准成立“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后来,这一名称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图片 1.png

这一时期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正式工作人员有:柯俊、韩汝玢、吴坤仪、孙淑云、高武勋、姚建芳、刘建华、李秀辉、梅建军、李延祥、周忠福、潜伟。

汇聚在冶金与材料史研究团队下的工作人员主要有:忙子丹、李前懋、谢逸凡、洪彦若、吴荫顺、李文超、王俭、何积铨、颜锋等。

研究所还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深入合作。

校外兼职教授主要有:

何丙郁(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科学史)

Thilo Rehren(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冶金考古)

周宝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文物保护)

李先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商周考古学)

吴  钊(中央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音乐声学史)

李京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冶金考古)

韩  伟(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考古学)

谭德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冶铸史、传统工艺技术史)

万辅彬(广西民族学院前副院长,少数民族科技史)

戴志强(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钱币史)

吕乃基(东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科学技术与社会)


2. 科研及考察活动

研究所继续秉承编写组和研究室时期注重田野调查的学术方法,柯俊先生及研究所师生多次参与考古工地的挖掘和考察。


1995年,柯俊与刘诗昆在南陵考察战国土坑墓 孙淑云、李延祥在南陵冶铜遗址考察


图片 4.png

1996年,李桃元、李京华、孙淑云、何堂坤、董亚巍、李秀辉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考察


1997年,柯俊参观浙江河姆渡遗址后留影 1998年,韩汝玢与段红梅去山西乔村考察


3. 国际学术交流

1997年,研究所教师赴日本参加第四届BUMA会议预备会,1998年第四届BUMA会议在日本岛根举行,2002年第五届BUMA会议在韩国庆州举行,研究室师生积极参加了这两次盛会。根据第五届BUMA会议的决定,2006年第六届BUMA会议将在北京举行,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承办。与此同时,研究室师生还前往日本仙台、京都进行了学术考察,并商谈课题合作事宜,梅建军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图片 7.png

1997年,韩汝玢、孙淑云参加BUMA-IV预备会在仙台与麦丁教授合影


1998年,柯俊与麦丁教授在BUMA-IV晚宴上合影

2002年,柯俊、梅建军、潜伟在韩国庆州BUMA-V会议上留影

1994年,梅建军与何丙郁先生在一起 梅建军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学

1994年,梅建军与何丙郁先生在一起


1997年,韩汝玢与孙淑云参观日本仙台传统大保刀制作 在日本仙台制刀匠法华三郎信次家


1998年,李秀辉与何丙郁先生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2002年,孙淑云、潜伟等考察韩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


这一时期,研究所还邀请国外学者前来研究所访问,先后邀请时任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的何丙郁先生,以及慕容杰教授、李永迪教授、德国马普研究所工作人员、剑桥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莫弗特先生等来研究所,进行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1997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何丙郁教授来访 1997年,慕容杰教授来访

1997年,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和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莫非特来访

2002年,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Saito和Ueno来谈合作项目

2003年,英国剑桥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莫非特先生来访



4. 国内学术交流

这一时期研究所科研人员参加的国内学术会议更为频繁,例如先后参加了第四次科技考古学学术研讨会,第三次铜鼓国际会议,第二届中日机械史会议等,与国内考古学界和科学技术史界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最值得一提的是,建设冶金史展览室,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古代冶金文明和研究所学术成果的重要窗口。


1997年,45周年校庆刘淇参观冶金史展览室,柯俊、韩汝玢讲解

1997年,王光英教授参观冶金史展览室




2002年,吕乃基教授来访做学术讲座并与研究所师生合影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周保中研究员来研究所做学术讲座


1999年,韩汝玢、孙淑云与苏荣誉、郭宏在中国-意大利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上合影

2002年,谭德睿、华觉明、孙淑云、廉海萍在传统工艺金属卷统稿会上留影


2002年,柯俊、孙淑云参加全国金属史和钱币史学术研讨会

2002年,柯俊、韩汝玢在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与国内学者合影


5. 人才培养

1996年,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获得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国内第一家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授予权单位。其中博士生导师有:柯俊、韩汝玢、孙淑云。至2003年,研究所共培养了6名博士,6名硕士。博士分别是李延祥(1995)、周忠福(1996)、段红梅(2001)、潜伟(2001)、陈建立(2001)、杨军昌(2002),硕士分别是李玉萍(1995)、郝欣(1997)、陈建立(1998)、贾海新(2001)、张利洁(2001)、王金华(2003)。孙淑云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梁宏刚获得了世界材料日学生竞赛奖。


1995年,第一届科学技术史博士生李延祥毕业答辩委员会合影

博士研究生梁宏刚获得了世界材料日学生竞赛奖


2001届毕业生与研究所教师合影

2002年,校庆50周年,返校毕业生与研究所老师合影。左起:段红梅、张利洁、姚建芳、贾海新、韩汝玢、孙淑云、王凯民、李秀辉、苗长兴


6. 科研成果及获奖

这一时期,研究所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中国冶金史论文集》(三·A)(三·B)两卷,囊括了研究所在冶金史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吴坤仪参与编写的专著《中国古代铸造史》(1998)、《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上、下两卷)(2000)、《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2000),孙淑云、李延祥主编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2003)也陆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