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1981:“冶金史组”时期

1.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的成立

1974年暑假,北京钢铁学院要求全校各教研室派人参加“评法批儒”学习班,该学习班分二组,统称“理论组”。一个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儒法斗争,一个是研究冶金领域的儒法斗争。“冶金组”的主要成员有丘亮辉(组长)、黄务涤、吴坤仪、孙淑云等老师,以及董喜林、张长生、姚建芳、刘建华等校工厂的工人师傅。当时的任务是从《盐铁论》看儒法两家思想对冶金技术发展的不同影响。同年,将工作拓展至编写《中国冶金简史》和《中国古代冶金》,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成为正式的机构名称。1981年,柯俊教授将机构英文名称定为“Archaeometallurgy Group, Beijing University of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

1:韩汝玢、刘建华、张长生、丘亮辉、谢孝先、孙淑云、姚建芳、吴坤仪

2:围绕办公桌:张长生、吴坤仪、谢孝先、韩汝玢、刘建华、孙淑云、丘亮辉、余崇礼

图3:1976年,柯俊与夏鼐、郑振香在安阳殷墟考古工地,图4:柯俊与夏鼐摄于安阳工作站

图片 5.png

图5:韩汝玢、丘亮辉、谢孝先、傅君诏、余崇礼、孙淑云、张长生、吴坤仪于北京钢铁学院主楼前合影

这一时期冶金史组正式工作人员有:柯俊、黄务涤、丘亮辉、韩汝玢、吴坤仪、孙淑云、董喜林、张长生、姚建芳、刘建华


这一时期汇聚在冶金史组团队下的工作人员主要有:杨尚灼、吴承建、王克智、胡梦诒、朱元凯、赵万智、常乃懽、高武勋、徐录同等同志。


2.《中国冶金简史》的编写与调研

为编写《中国冶金简史》,1974年11月至1975年1月,黄务涤、王克智、孙淑云、姚建芳分别前往河北、河南、陕西、山西进行考古冶金调研,参观考察了滑县、林县、巩县、侯马等地冶金铸造遗址,在河北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市文物管理所、新乡市文物管理所、陕西省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侯马工作站等10多个文博单位库房搜集了大批古代金属样品。这段时间的调研,“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与文博单位和文物考古工作者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也为随后展开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6:1974年,河南安阳科研考察,左起:王克智、姚建芳、孙淑云

图7:1974年,孙淑云和姚建芳与河南考古工地与考古工作队等人

图8:1975年,孙淑云和姚建芳陕西西安科研调查


3.《中国冶金史》的编写与调研

1976年,由冶金部发起成立“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编写人员以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的人员为主,还包括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的朱寿康、胡文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华觉明和何堂坤。此外,《中国冶金史》在编写过程中,先后有冶金系统的杜发青、刘云彩参加研究工作。


图9:1976年,冶金史组天安门悼念毛主席

图10:1977年,孙淑云与有色公司铜绿山矿胡文龙、朱寿康和矿上工程师

图11: 1978中国冶金史编写组集体合影

前排:吴坤仪、刘建华、肖大夫、姚建芳、韩汝玢

后排:胡文龙、孙淑云、张长生、柯俊、黄务涤、邱亮辉、吴承建、朱寿康

图12:1979年,赴滇黔考察组左起:韩汝玢、胡文龙、邱亮辉、朱寿康

图13-14:1980年,孙淑云、朱寿康在铜绿山考察古炉

图15:1981年,柯俊、韩汝玢等考察少林寺铁钟 ,

图16:1981年,柯俊与C.Smith教授参观冶金遗址,

图17:韩汝玢考察东岳庙铁人


4. 创办BUMA会议

1979年,柯俊与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主任的C.S.Smith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材料系主任的R.Madin教授筹划举办国际冶金史学术研讨会。1981年,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北京钢铁学院承办的首届“金属及其合金的早期使用”(Beginning of the Use of Metals and Alloys,BUMA)学术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


图18-22:1981年,BUMA-1会议掠影

图23:BUMA-1会后冶金史组教师陪同参会人员参观八达岭长城, 图24 BUMA-I与会人员合影

5. 举办“第一届文物科学鉴定与保护培训班”

1976年6-7月,为了加强与全国考古文物界的交流与联系,应各地博物馆有关人员的要求,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举办了“第一届文物科学鉴定与保护培训班”


图25:1976年,第一届文物科学鉴定与保护培训班成员集体合影

6. 科研成果

这一时期出版了《中国冶金简史》(1978)、《中国古代冶金》(1978)、《汉代叠铸》(1978)、《铜绿山:中国古矿冶遗址》四部著作。

 图26:1978年出版的四部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之际,北京钢铁学院还组织向国庆献礼的科研项目,在全部167项科研项目中,遴选意义重大、人力落实、设备条件较好、科研成果把握性较大的13项作为重点献礼项目。其中,冶金史编写组的“中国冶金史”项目是重点献礼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