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鲁汶-北京前现代自然哲学史工作坊顺利举行

2021年12月10至11日,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了“第一届鲁汶-北京前现代自然哲学史工作坊”(线上会议)。此次工作坊主题为:前现代(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欧洲与中国科学、知识传统中关于“质料(materia)、气(qì)”的认知、利用及其相关实践。工作坊旨在文明比较语境中,从哲学、物理学、宇宙论、音乐学、医学、博物学、传统技艺等不同角度展开历史个案研究,既承认不同领域间的区别,也充分考虑彼此在历史地层中的深层关联。与会学者们尝试运用历史知识论,探索一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科技史研究新方法。

工作坊由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晋世翔副教授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系Nicola Polloni高级研究员以邀请制方式共同召集。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意大利)、广西民族大学、鲁汶大学(比利时)、清华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扬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17位学者发表了报告,约30余人参加了本次工作坊。

图片

工作坊海报


工作坊正式开始之前,Nicola Polloni博士与晋世翔博士分别就本次工作坊的主题、目的、结构与方法做了简要介绍。两人表示本次工作坊将是基于新方法、新思路之上的尝试,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一定会在大家的共识与努力下碰撞出火花、播下种子,孕育出新的植株。

图片

Nicola Polloni博士开场致辞


在随后会议讨论中,与会学者不仅从哲学、形而上学层面的根本分歧出发展示了中欧自然哲学比较研究的困难,也尝试了以更为实践的角度展开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鲁汶大学Giulia De Cesaris博士与Kasra Abdavi Azar博士分别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纯粹形式与质料之间的关系与存在状态做了介绍与解释;相应地,武汉大学王林伟博士与扬州大学樊沁永博士分别就其可能的对应概念给出了中国哲学的讨论方式,特别是对有关“自然”“理/气”“精神”等重要范畴的中西差异做了澄清。鲁汶大学的Russell Friedman博士与斯德哥尔摩大学的Sylvain Roudaut博士则更强调欧洲思想内部的复杂性,并以中世纪晚期经院学者在实体形式、质料状态与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为例证。

在较为实践的层面上,博洛尼亚大学Vincenzo Carlotta博士与鲁汶大学的Thanasis Rinotas博士分别探讨了拜占庭炼金术与中国道家外丹理论之间的差异与共同,以及拉丁中世纪炼金术传统中的实体嬗变理论;Nicola Polloni博士在简要勾勒罗吉尔·培根思想中质料、元素与复合物概念后,就其与中国气论中的可比较性做了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孙国柱博士以方以智为例,强调了中国自然哲学研究的人文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孙萌萌博士与清华大学的蒋澈博士分别以宋代张虙与陆佃为例,聚焦月令思想、博物实践,就其中关联性宇宙,词与物之间关联的历史演化做了具体介绍;广西民族大学的张东林博士以晚明琴学中的“和”为切入口,与毕德哥拉斯学派音乐理论中的相关观点做了比较与讨论;鲁汶大学Zita Toth博士介绍了中世纪学者九重天模型中最外层天球的构成成分及其与原初质料之间在认识上的相关性;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宋神秘博士就汉唐时期,针灸实践中“神”“气”观念做了梳理与阐释;晋世翔博士就沈括研究中的哲学预设做了回顾,尝试了以气论为线索进入沈括分类体系的可能性。都灵大学的Roberto Zambiasi博士则就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以几何方式讨论质料无限可分性做了深入讨论,并表达了对中国“象数”实践中“象”与几何图形之间关联性的浓厚兴趣。

图片

会议现场

图片

会议一角

图片

会议一角


两天的会议密集紧凑、富有成效。闭幕环节中,会议召集人Nicola Polloni与晋世翔共同感谢了所有到会专家,规划了未来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期待下次会议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