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207讲讲座通讯:“放牧金山——阿勒泰的考古与收获”

    2019年9月24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207讲邀请到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于建军研究员在冶金楼616室为研究院师生做了题目为“放牧金山——阿勒泰的考古与收获”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陈坤龙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以考古工作的一般过程——调查、发掘和后期研究为序展开。

    于建军首先概述了自1970年首次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开展文物调查工作以来的近半个世纪中,在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工作中发现的岩画和石刻、鹿石和石人、古墓葬以及古遗址等千余处古代遗存的分布情况。于建军谈到,阿勒泰地区的岩画非常有特色,图案有北山羊、牛、狼以及太阳、车马、车轮等形象,也有一些描绘狩猎或战争场景的图案,这些都反映了该地区古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对这些岩画进行断代仍然存有较大困难。目前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可以将之与青铜时代的石人上的同类型岩画作比较,或者将之与技艺较好的标准岩画来进行对比,但是学界仍亟需一种自然科学方法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于建军谈到,阿勒泰地区的古墓葬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青格里河以及喀纳斯湖、乌伦古湖等的周边台地及山梁上,一些墓葬前遗留鹿石或者石人。其中,早期的鹿石以动物写实纹饰为主,而阿尔泰山则应该是其起源地。石人的时代主要为青铜时代。墓葬多为石堆墓,具有分布较多、年代跨度较大的特点。石碓下的石棺形制变化较多,这体现了不同文化人群的墓葬风俗。
    随后,于建军研究员重点介绍了阿勒泰地区近些年的考古与收获。通天洞遗址为目前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处遗存。该遗址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南的核心区域,地质环境主要为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来看,该遗存的文化层一直从旧石器中晚期延续到了早期铁器时代(可能中间包含新石器文化层)。该遗址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动物化石,有棕熊、犀牛、野驴、羊、兔子等,表明旧石器中晚期该地的狩猎活动已经非常活跃。其中,测年数据表明,旧石器文化层出土的动物化石的年代最早可达距今4.5万年。此外还发现了较为重要的用火遗迹——灰堆。该灰堆周缘较为规整,世界范围内几乎未有发现与之同时期、同规整的灰堆。这表明,旧石器时代,通天洞的古人类已经开始规范用火。最为重要的是,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以勒瓦娄哇石器打制技术制成的石器遗物。使用同技术制成的石器最早发现于法国,随后,该打制技术在莫斯特文化中普遍流行,而尼安德特人化石常与莫斯特文化并存。
    目前,通天洞遗址尚未发现人骨化石,故还不能确定该遗址中旧石器时代人群的来源。但是,于建军认为,石器技术和人群迁徙不一定是同步的,相关的研究还有待于发掘工作的后续进行。总之,通天洞遗址的发现激活了学界对新疆旧石器文化的研究。
    除旧石器文化的重要发现外,同时还在该遗址青铜时代的文化层位下发现了部分细石器遗存,这也是新疆地区具有明确地层细石器的首次发现。其中,青铜时代地层和遗址外发掘单元出土的陶片、石器与切木尔切克文化的同类器物有相近的特点,在该遗址周边还发现了有切木尔切克文化类型的石棺。
    于建军谈道,以前的一些学者认为,切木尔切克文化是阿凡纳谢沃文化的继承者和演变者,但随着近些年更多该文化类型遗存的发现,于建军认为这两种文化是并行而非继承的关系,前者以石质容器为特点,后者为陶器系统。现已发掘的托干拜2号墓地就属于切木尔切克文化类型的遗存,该墓地也出土了石罐,并在石棺内壁发现了彩绘图案。于建军认为,切木尔切克文化是阿尔泰山南麓非常有特点的一支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其影响可达塔城、昌吉、天山北麓等地区,甚至向外影响到了俄罗斯和外蒙地区。此外,阿勒泰地区早期铁期时代的重要发现还包括了东塔勒德墓地、喀拉苏墓地和海流滩墓地。于建军认为,之所以在阿勒泰地区出现如此丰富的从旧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是因为很可能自旧石器晚期开始就在该地区存在着一个大的北方文化共同体,并且该共同体利用了阿勒泰北部的阿尔泰山和西北的萨吾尔山夹出天然的通道进行文化交流。
    最后,于建军研究员对通天洞遗址及其周边文化遗存的后续工作规划做了简要介绍。于建军表示,除每年计划性的考古发掘工作外,未来还准备将遗址与其所在的草原石城风景区开展文旅融合工作,开展诸如中国旧石器考古文化节类丰富的公众考古活动,以增强公众的求知欲。经过互动环节,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撰稿:谭宇辰
审稿:王志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