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通讯·郑乃章:“照子”——见证陶瓷技术进步的小试样

    2018年919日晚,应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邀请,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分会理事郑乃章教授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楼203室做了题为“‘照子’——见证陶瓷技术进步的小试样”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潜伟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众多在校师生参与。

 

     
 

    郑乃章教授首先从照子的本义及其得名入手,结合中国陶瓷的历史史实,探索了唐代以来“照子”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用途。照子古来有之,原为铜镜或金属制的盛水大盆,其主要功能是映射出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影像,宋初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称铜镜为“照子”或“铜鉴”。而在陶瓷业中,窑工从照子可映射出人们无法看到的影像之功效得到启示,置泥土坯胎于窑火之中,火烤时或熄火后观察烧后胎体的形貌,进而判别窑火对泥土烧成之功效,这种考量窑火之功效的泥土坯胎试样被窑业称之为“照子”。照子是窑工研制新产品过程中的小型试样,虽说没有直接的商业价值,但饱含了窑工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工艺的技术思想。

 

     
 

    郑乃章教授认为唐代、宋元时期、明代及其以后这三个阶段,由于市场需求的不同,照子的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在唐代及其以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是陶瓷的釉色,照子主要以试验釉色为主,窑工们此时的技术探索也主要集中于釉料的配制,他们探索出各种釉用粉状原料按中药配制原理,形成了我国唐代陶瓷器南青北白的局面。宋代以后,陶瓷器逐渐替代金属器皿,这对陶瓷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窑工试验目的增加,照子成为检测陶瓷烧成操作对陶瓷产品影响的专门试样,主要用于试验火候与原料筛选。明代以后,特别是在近代科学引入传统陶瓷业之后,照子逐渐演变为多因素探索的试样,照子由起初的测“釉色”、“测火候”的测试工具,发展成为窑工开发新原料、新配方、新绘画技法等必备的试验试样,按照试验目的不同,照子可分为试坯釉原料、试坯料收缩、试青花、试窑位等类型。

郑乃章教授讲到,照子在发明以后,成为窑工长期使用且不断发展的试验试样,其试验目的是迎合当时的社会要求,其试验的内容也是根据试验者自身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水平和客观条件而思考设计的,照子饱含了当时窑工的技术思想。所以,我们在进行照子的相关研究时,必须深刻分析社会需求和当时的客观环境,才可能全面理解试验者当时的技术思想。一枚枚占窑位很小的照子,是窑工们探求冰冷的泥土和窑火之间协同的奥秘,照子是推动陶瓷技术进步见证。      
在讲座最后,郑乃章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陶瓷从技术传统走向科学的过程。郑教授以材料学的研究方法为纲领,将我国陶瓷科学的发展划分为陶瓷科学的开端(1906-1927)、“原料-生产工艺-表观性能”研究(1928-1949)、“原料-组成-生产工艺-内在性能”研究(1953-1966)和“原料-组成-工艺-结构-性能”研究(1976-1982)这四个阶段。      
在讲座之后的讨论环节,现场师生就高岭土和瓷石的区别、目前对瓷器烧成温度测量的方法、现代电炉和古代窑炉的不同烧制环境对瓷器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提问,郑乃章教授给予了非常详细的解答。潜伟教授对郑乃章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撰稿:马  鹏      
审稿:罗天艺      
摄像:肖  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