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Roger White“阐释矿业景观”讲座纪要

一、主讲嘉宾介绍:

    Roger H. White,国际文化遗产研究所学术主任、英国遗产咨询委员会(EHAC)/英国历史咨询委员会委员、英国利物浦大学历史系哲学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古典、古史与考古学系考古学高级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考古遗址的展示和解释。
二、讲座内容:
    Roger教授以考古学者的角度出发,从时间、技术和空间层面阐释了矿业景观的丰富内涵,并就废弃景观的再利用作适当展开。
(一)采矿是古老的人类活动
    Roger教授首先申明“矿业考古只是近200—300年的事且与过去毫无关联”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Roger教授看来,采矿是最古老的人类活动之一,也是内涵极广泛的古代遗产。世界上被查明的最早铁矿——斯威士兰的赤铁矿,可追溯至42000年前;已发现的燧石矿和大量石斧为古代存在有条不紊的生产和贸易提供了证据。此外,一些矿产所具有的工具或武器的属性逐渐演化为权力权威的象征,采矿与权力由此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并贯穿了整个历史。
(二)从地质到技术
    Roger教授指出,矿业有很强的区域依赖性。矿物可以被采集并带走,但矿物富集的位置却无法改变,而这正是由地质决定的。Roger教授以英国煤溪谷的地质地层图为例,形象说明了采矿地质通常存在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于一个矿区而言,多于一种的可获矿产、可利用能源都是理想要素,且矿区一旦开采,便要求长期、稳定的工作环境。所以从事矿业,懂得一点地质学是十分必要的。
    Roger教授将采矿地质分为两个基本类别:矿脉和矿层。矿脉是指在岩石的板状或席状缝隙中由热的水溶液沉积的矿物块体。在开采中具有易识别、作业轻松、不需额外支撑矿道、表层的可见废物少等特点。但随着深入矿脉,矿道所面临的通风、地下水位上涨、泛洪等问题将日益严重。矿层是指夹在地层中作层状分布的矿物。在开采中往往可以大批提取,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尤其易得,但泛洪、坍塌风险、通风、提取率低等难题也会随着开采而不断涌现。由此,Roger教授指出,随着采矿进程推进,真正限制开采的其实是技术问题。更深入、更复杂的采矿需求有力地推动了相应技术发展。当抽水抽气和矿道支撑技术渐趋成熟、矿产提取率通过机械化提高、人员物资流动得以优化后,一些限于技术无法进一步开采的早期矿坑便将重新开放作业。二次开采变得普遍。
    Roger教授还点出,在看到采矿中的技术限制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技术应用是非线性的,古老的技术仍然存在价值。在16世纪英国什罗普郡克莱山的浅煤层开采和新石器时代诺福克郡燧石矿开采中,相隔数千年却使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钟形坑技术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此外,如果一个产出多种原料的矿还同时储备了大量加工产品,囤积居奇以谋利的情况便可能会发生。

(三)矿业景观的界定
    矿业景观不仅仅涵盖矿坑,Roger教授指出它至少还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现场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矿产加工精炼、垃圾处理等设备,也包括一些运输部件和工人福利设施,如传送产品的斜坡面、工人的靴子清洗室等。
2、 场外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运输系统如铁路运输和船运;矿产进一步提纯生产的厂房;提供采矿支持的工厂,如为矿坑支撑供应木材的木材场。
3、 住房和社区:人们常常会忘记自身给矿区带来的改变,但Roger教授认为,某种程度上这才是工业集聚的内核。由于矿区常常地处偏僻且工作周期长,如果运营一处矿,你不仅要招揽人们来此,还要让他们能够长期停留在这里工作,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定要考虑的事情。一处矿工聚合的社区往往具有关系紧密、整体可移动、注重健康保障、季节性工作的特点。所以当一处矿区被关闭,它面临的不仅仅是矿坑的封闭,更是一个社区的瓦解。
    在对上述复杂情况和问题有所了解后,如何界定矿业景观,如何划定其范围,便成了眼下保护和再利用矿业景观所首先面对的问题。Roger教授在这里给出了时间、技术、资源价值三个维度,同时也通过丰富的例子解释了实际界定中的复杂性。如康沃尔郡的吉沃尔锡矿,其地上建筑就在5分钟步行圈内,但地下却有超过100英里的隧道,甚至还向海底延伸了1英里,其范围界定显示具有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双重性。
(四)废弃工业景观何去何从
当一处工业因资源枯竭或失去经济支持而终止时,后工业景观便逐渐形成。废弃的工业区往往会被剥离所有可再利用的资产,仅留下一些无法被判定为需保护的废弃物,当地的社区居民出于对工业区衰败的愤怒,常常希望这些工业要素迅速消失,但在一代人之后,人们又经常会重新怀念起它们,并以更开放的态度自发保护它们。
Roger教授认为,工业遗产景观拥有经济价值是确凿无疑的,只不过通常不像重建计划那样能迅速盈利。但从长期看,工业遗产是一种再生力量。一方面体现在废弃多年后,大自然会自我修复当地生态,重现生机;另一方面体现在工业遗产作为旅游景点的再生价值上,世界上多处工业遗产景观都已经在这方面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范例。

 

 

撰稿:刘凯特       
审稿:陈笑钰 岳丽媛

摄影:张馨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