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岑教授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之邀作“民族发展论坛”主题报告
时间: 2016-04-12 点击: 次
来源: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作者:王颖竹
2014年4月14日下午三点,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岑教授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之邀,于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一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民族学调查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少数民族手工造纸为例”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主持了本次论坛报告,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的部分学生参加。
李晓岑教授(右一)
李晓岑教授首先从造纸术起源的争议出发,通过实地考察少数民族地区造纸术的工艺和类型,并结合现代科技分析手段进行实验分析,提出中国传统造纸有两种不同的技术体系,一个是浇纸法造纸,另一个是抄纸法造纸。然后结合考古发掘的资料和实验分析结果,总结了浇纸法和抄纸法起源的先后顺序、各自的特点、主要分布地区的不同、外传的时间和路线的差异等。最后,李晓岑教授认为民族考古学研究有几个要点:一是民族志材料的选择,二是在技术上,往往是细节(技术关键)决定一切,三是后期处理工作相当重要。
报告结束后,王延中所长发言,高度评价李晓岑教授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例如李晓岑教授提出浇纸法造纸是中国发明最早的造纸方法,产生于西汉时代,为非蔡伦系的造纸方法;抄纸法造纸可能是东汉以后发明的造纸方法,为蔡伦系的造纸方法。以往普遍认为造纸术是蔡伦发明,李晓岑教授的研究成果无疑会改变这一认识,甚至会改写教科书中对造纸术的相关“定论”。
科研人员提问
在提问环节,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多位研究人员就相关的专业问题进行了提问。本次报告在活跃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王颖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