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丁海斌:李约瑟现象的“官科技”解读(166讲)
时间: 2018-04-09 点击: 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罗天艺
2018年04月08日上午,应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邀请,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丁海斌教授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楼616室做了题为“李约瑟现象的‘官科技’解读”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潜伟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的参与。
丁海斌教授首先介绍了“官科技”及其与李约瑟现象的基本关系。他强调在科技史研究中,一定要将科技活动放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中进行研究。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形态可分为三种:国家、民间和宗教,它们各具优势、各有弊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学习、传播、组织与实施多以国家为主导,重要科学人员多数同时又是政府官员,他们进行科学活动的目的常常是为统治服务或邀宠于帝王。这种特点与现象被称为“官科技”,其根本特征是农业文明下的官本位。与此相对应的是,宗教与民间科技在中国古代则不够发达。丁海斌教授认为李约瑟现象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性表述,而“官科技”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活动体制性、事实性表述。
丁海斌教授将中国古代“官科技”的产生归纳于以下四个原因:一是官方组织、领导农业生产的需要,如治水和农学;二是皇家及其他官方生活的需求,如官方手工业、太医院和天文星占;三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如历法、丈量土地;四是国家军事、政治活动的需要,如地图、天文。“官科技”的具体表现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权力机构的设置与科学技术活动的关系;官方对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的控制;“学在官府”,即科技知识的传授工作主要由官方进行;科技人员主要为官家服务,其成果也多自觉地献给皇帝。
丁海斌教授还对“官科技”的作用做了辩证分析。他认为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官方性首先表现出积极作用,包括:第一、国家政府中有关科技机构的建立,使一些重要的实用性的科技工作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职业,并保证了这些科技事业能持续稳定地发展;第二,向官方贡献科技成果能够获得实际利益,这刺激了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第三,官方性质的科技活动可以长期地、大量地、系统地积累科技资料;第四,官方机构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科技活动;第五,我国古代“官科技”的特点,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工艺规程和技术标准,并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
但是“官科技”也隐藏着消极的因素,特别是当古代科技发展到了高峰期之后,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长期稳定、日渐僵化的大背景下,它成为科学技术继续发展的沉重桎梏,压制着新的创造要求,成为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官科技”的副作用还表现在它带有封建官僚政治的一切弊病,它在使科技工作和生产过程规范化、标准化之后,也使这些规程、标准成为僵死的教条。另外,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科技官员的地位呈日渐下降趋势,选官制度越来越重道德、轻技术,并导致科技教育的日趋衰微,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科学技术发展日趋缓慢的原因之一。
最后,丁海斌教授表达了对李约瑟问题的看法。李约瑟博士曾思考:“为什么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呢?”丁海斌教授认为“官科技”要素是解释这一问题答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李约瑟还提出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丁海斌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官科技”是农业国家的官方科技,“官科技”作为中国农业社会比较成型的科技体制,必然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阻碍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在之后的讨论环节中,在场师生就科举与人才选拔的关系,官方与非官方科技人员的历史贡献,以及在试图回答李约瑟问题时,如何看待内史和外史两种进路、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发展的“种子”和“土壤”二者间关系等问题向丁海斌教授请教,丁海斌教授给予了自己的回答。潜伟教授对丁海斌教授带来的这场讲座再次表示感谢,讲座在师生的掌声中结束。
撰稿:罗天艺
审稿:严弼宸
摄像:肖 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