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杨益民:丝绸之路上的知识交流(153讲)

  

2017年6月20日上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的第153讲,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杨益民教授主讲“丝绸之路上的知识交流”。潜伟教授主持,学院师生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杨益民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现任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长期致力于古代有机残留物、古代硅酸盐材料的分析检测与研究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方法挖掘古代遗存的潜信息,解决相关的考古学问题,并为文物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支 撑。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杨益民教授
 
丝绸之路有悠久的知识交流历史,包括动植物、冶金、陶瓷和玻璃技术,对相关遗存展开科技分析,可为知识交流历史提供丰富的信息。东西方文明的农业和制造业有各自的特色,东方农业以水稻、小米为主,制造业以黄铜、范铸法、瓷器、漆器、玉器为特色;西方农业则以小麦和大麦为主,制造业以釉砂、玻璃、珠宝为特色。东西方文明的这种差异是通过相关遗存探讨东西文化交流的基础。杨益民教授从旧石器晚期、早期青铜时代、面食与经济作物、釉砂与铅钡玻璃起源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早期青铜时代,东西方的知识交流在更广泛的内容上体现。新疆作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这里的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证据。杨益民教授最后介绍了釉砂的定义、成型方法和施釉方法,比较东西方釉砂与玻璃的关系,重点讨论了铅钡玻璃的起源和汉紫汉蓝的产生。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场师生
 
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就汉紫汉蓝和块炼铁原料的关系、釉砂的熔剂类型、最早的铅钡玻璃等问题,请教了杨益民教授。
最后,潜伟教授代表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杨益民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撰稿:王颖竹 谭宇辰
审稿:潜伟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