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通讯|“十大考古”进校园系列讲座暨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68、169讲

    2018年04月11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邀请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军研究员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赵俊杰副教授,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楼作“十大考古”进校园系列讲座。二位主讲人所负责的“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和“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庙遗址”项目,近日被评选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次讲座即是旨在为研究院及本校师生提供近距离了解重大考古项目最新进展的机会。讲座由我院李延祥教授主持,潜伟教授、魏书亚教授、陈坤龙副教授、高柯立副教授、韩向娜讲师、程瑜工程师等参加。

 

于建军研究员
 
    于建军研究员首先作题为“理解新疆考古”的报告。他梳理了关于早期新疆的历史文献和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军政建制。关于早期西域新疆记载的文献及其内容,以我国的最多、最为详细,包括《史记》《汉书》《穆天子传》和《山海经》等。西汉时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进行国家行政管理,于建军研究员表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下一步工作是寻找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
于建军研究员还介绍了新疆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考古遗产,包括遗址、墓葬、城址、古代建筑和石窟寺等遗存,并梳理了自民国时期以来的新疆历史研究学术史。他着重介绍了新近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通天洞遗址是在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本地区旧石器—细石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遗址堆积序列清楚,年代跨度大,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对东亚现代人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该遗址中可能属于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存,或与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相关,为认识新疆地区金属使用或冶金技术的开始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小麦遗存,这对认识小麦物种传播路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于建军研究员
 
    在之后的讨论环节中,在场师生就西王母石室地点和通天洞出土粟粒作物种类等问题向于建军研究员请教,于建军研究员给予了详细的解答。
第二场报告为赵俊杰副教授带来的“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庙遗址的发掘”。他首先介绍了吉林安图宝马城遗址的地理和研究概况。宝马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西北4公里处的丘陵南坡上,南距长白山天池50公里,被认为是始建于渤海国,辽金时期仍在沿用的朝贡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有学者推定其为渤海中京显德府下辖的兴州。
 
赵俊杰副教授
 
    接下来,赵俊杰副教授对宝马城遗址自2014年至2017年的探勘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基本明确了宝马城的建筑布局与周边相关遗存的情况。对遗址的发掘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长白山庙遗址始建年代和主体使用年代均为金代;院墙内主要建筑的形制与布局明确,建筑为一体规划构筑,布局严整有序;考古揭露的工字殿基址营造规整,保存状况良好,出土大量精致的建筑构件,还发现带有彩绘的木构件遗痕;采集木炭检验,建筑用材为长白山地区常见的树种。
    宝马城遗址是近年来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揭露面积最大、也最为重要的金代建筑遗址之一,填补了宋金时期广义城市考古的学术空白,是边疆考古和北方民族考古的重大突破;综合遗迹、遗物和文献记录,可以确认宝马城遗址即金代长白山庙故址。其建筑布局流行于宋金时期高等级建筑组群中,为研究宋金时期官式建筑的尺寸与模数,岳镇海渎祠庙的规模与布局,宫观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以及手工业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材料;这一遗址是中原地区以外首**古发掘揭露的国家山祭遗存,反映了金王朝对汉文化的认同和吸收,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对研究金王朝的东北边疆经略具有重要意义;金代长白山庙遗址不仅是中国历史名片,也是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统的绝佳实证,对于探索中好文化多样性及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赵俊杰副教授还介绍了遗址2018年的工作计划,对长白山庙遗址今后的发掘与科研工作进行了展望,并向在场师生发出邀请,希望有机会进行合作。
    最后,李延祥教授为二位主讲人带来这场精彩翔实、引人入胜的讲座再次表示感谢,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撰稿:罗天艺
李庆阳
审稿:严弼宸
摄像:肖  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