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1957年苏联专家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学科建设——口述人:
时间: 2011-07-06 点击: 次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王丽莉, 潜伟
摘要:北京钢铁学院成立于1953年,作为全国冶金学科配备最为完善的高校之一,苏联专家在其学科建设过程中,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修订、实习安排、教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批年青的教师和研究生,充实和奠定了北京钢铁学院乃至全国冶金学科的教师结构,在当时的国内冶金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1952年; 苏联专家; 北京钢铁下业学院; 学科建设
1952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立,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钢院从无到有,冶金类系科建立极为迅速,成为全国冶金系科建设的榜样,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师资量,另一方面缓解了国家对钢铁冶金人才的需求。1952-1957年是钢院建设的起步阶段,这期间苏联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解此方面史料,2010年6月10日,在北京科技大学铭德楼内采访了李静波老师。
问:您是什么时候来到钢院的?
答:我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到这儿。
问:您当时来的时候是学生还是老师的身份?
答:学生,我来的时候就是学生。我1954年毕业后留在学校。
问:那您原来是从哪所学校调整过来的?
答:唐山。我们这不是说是五所学校组成的么?当时有唐山、天大,还有山西大学、西北工学院、华北工学院,华北工学院就是原来的北京工业学院。我是从唐山过来的,当时全校的学生大概四百人左右。毕业后留校,我留在了金相。我专业就是金相。
问:我想了解一下建校初期的学科建设方面的情况。
答:专业和学科本来是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学科是按照学术领域的分类,比如说数学;专业从某种角度来讲是社会需要的某个特殊的职业,根据社会需要设立的学业,一般来说比较窄。有的时候学科和专业是一个概念,比如说数学,数学就是一个专业。在工科院校,特别是钢院建校初期,它的专业是比较窄,专业和学科不是一回事。比如说,最早在唐山的时候采矿和冶金是一个专业,是矿冶系,当时有采矿的、冶金的,也有物理冶金,到这以后,采矿是一个专业,冶金是一个专业,物理冶金组就变成金相了。物理冶金组是属于矿冶系,不是专业,钢院成立后才变成专业。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专业是比较窄的,因为学习苏联以后。学习苏联之前,是按照欧美的方法来设专业,相对来说,比较宽。比如说,机械,就是机械工程,学习苏联以后,就变窄了。苏联为为什么窄,我分析,苏联也不是苏联自己的,他学习德国的,另外加上自身的需要,当时也是受各个国家包围,建设发展需要很多专业人才,需要什么就成立什么。你像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学习苏联以后,基本上也就按照苏联的要求。实际上,你像我这个专业,从刚成立时本身也不叫金相热处理,我们叫物理检验专业山。为什么叫物理检验专业?因为那时候一些参与我们学校筹备建设的人,他懂得生产,但不太懂学科、办学。他就说现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冶金生产过程中,缺少质量检验的人。有一个老专家,姓王的,在鞍山当过质量检验组的组长,那时候叫质量检验处,他说,我现在的质量检验处招不到人,缺人,所以,我希望培养物理检验的人。所以当时就成立了,成立以后,把苏联钢铁学院的教学计划拿过来之后发现没有物理检验专业,但是有金相热处理,就改了,因为这两个专业有相近的地方。所以,建校初期的时候,是按照苏联的模式来成立专业。采矿,苏联有采矿,还有金相热处理、冶金、压力加工,还有一个就是冶金机械。钢院刚成立的时候,冶金机械就招了一部分学生,现在说,钢院刚成立时是五个专业,是这么来的。后来到1956年的时候成立金属物理和冶金物理化学。1954年初,柯俊柯先生到学校,当时也是向苏联学习,1952年教学计划翻译时,莫斯科钢铁学院教学大纲,拿来后,发现有冶金物理化学和金属物理专业,那时候学校的领导也感觉到,学校的专业都是工科的,没有偏理科的,柯俊、魏寿昆先生也是极力希望成立金属物理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所以说从1952年到1956年我们有什么专业,就是这七个专业。
问:当时来钢院的苏联专家有谁?
答:一共11个苏联专家,教育部聘请了九个,我们自己聘请了两个。有的时间太短,有的就两个月,比如高温合金的别尔史坦因,采矿的波波夫五个月。从52年到57年实际上工作的就八个。这个苏联专家基本上是按照一个专业一对一的模式聘请的,有的是走了之后,接进来的。这个苏联专家的组长是斯科洛霍多夫,压力加工的,后来他走以后,就由彼得单琴科来代替。斯科洛霍多夫是56年2月走的,彼得单琴科是57年7月走的,所以彼得里琴科任组长的时间不长,就一年多。
问:组长都做些什么?
答:组长就兼任作为学校的校长顾问,其他都是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顾问。在学校里面的顾问,就是定期,比如说每个星期他们和校长坐在一起,谈一谈教学问题,开会啊,有什么需要清教苏联专家的。大概是这样的。
问:您觉得苏联专家对学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
答:我觉得苏联专家最主要是对学校的办学,如专业的设置、促进教学、聘请教师,其他的就不说了,苏联来的教学文件都清清楚楚。有很多啦,当时我们成立以后,苏联有一套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实习大纲、实验说明书等。
问:比如说哪些方面?
答:我印象,专家在这里起作用,我觉得第一个最重要是讲课。苏联来人讲课,大部分是针对我们学校里面比较薄弱的方面,苏联专家来这以后,把你当学生一样讲课。我记得当时刚毕业,专家讲课,我们全教研组包括柯俊在内,全部去听苏联专家去了。但实际上,很多老师对他搞的内容不一码事,主要为了尊重他,就像我们系主任章守华、教研组主任赵锡霖,柯俊、徐祖耀等,不管你干什么,都听。可是他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生产流水线,生产设备等,我们教研组没人搞这个东西,大家搞金相学,搞热处理。
第二是什么呢,就是帮助钢院培养研究生。我知道金相,别的专业都一样。当时研究生从全国有关院校招,有我们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中南矿冶、重庆大学,还有解放军的学校。那些都是当时学过的老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毕业后大部分回各自的学校去,然后就成为这些领域的专家了。他们就是开辟新领域,像苏联设备、流水线这些,原来我们都不搞,因为我们金相热处理是很落后的,他一搞就上去了。像现在华中理工大学的崔昆、哈尔滨工业大学叫雷廷权的,后来当院士了。但是他(指雷廷权)不是搞他学的,他后来搞金属学,搞热处理,搞材料学。整天在这搞实验,整天住在这,好长好长时间听课。所以说第一个作用就是培养研究生,培养了一大批人。当时他这种培养研究生,在国内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像我们学校可以说,当时我们自己没有培养研究生的能力,也不知道怎么培养,专家来后才知道研究生这么培养。
第三个,指导我们的教师。给你举个例子,就说金相吧,当时大概除了柯先生,从老教师到刚毕业的助教,每个人都要做一个毕业设计,因为这个是当时这个专业最后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以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过去我们没做过,就找索洛基辛专家来指导。首先让他出题目,出完题目然后做,做完以后让他看。当然其他的专业,如冶金机械的专家,索科洛夫是搞冶金机械理论计算方面的,专长应力计算,当然指导教研组的教师很多这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很大呢。专家指导了学校里的一批教师,能力提高很快。
另外一个就是教学方法,我觉得他们到我们这起作用,就是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里面最重要的我觉得是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答疑。那时候老师讲课不像现在讲课,有规定一个星期答疑一次还是答疑两次,定在什么时间,到时候老师就在那坐着等着学生来问问题。这门课里答疑是必须的教学环节。那时候平常都有答疑,什么课都有。答疑这个环节是固定的。第二个是考试,那时候所有的考试都是口试,每到考试就很紧张了。三个老师在前面坐着,学生都在外面等着,抽个签,圆简里有好多考题。抽好了之后给你几分钟准备,准备完了再回答。现在来讲,这种考试方式还是很好,但是现在学生多,比如说我教了200个学生,这个怎么办?我们过去没有搞过,这些都是苏联专家来之后亲自教的。像怎么答疑都教,就是你这个同学来问问题,怎么回答。还有考试怎么出题,题目大小,多少时间。专家介绍具体情况后,我们也就知道了按照苏联那个计划走。
其他的,比如教学大纲的问题,都是苏联翻译过来的,我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去问专家。教材当然也都是苏联的翻译的。还有教学计划,当时和制图似的,我们叫蓝图,在蓝图上印出来的。那个教学计划非常贵重,是经过苏联教育部批准的,谁批准的,什么时候批准的,上面都有,批准以后任何人都不能动,它带有法律意义。我过去在教务处,我就翻这些老的计划,它的培养目标全部都是工程师,很清楚。教学计划完全从苏联搬来。另外一点对我们老师来讲,很不一样,他这个教学计划,五年当中有四次实习,很厉害。像有的专业,专家带着老师下厂。有哪几个呢?认识实习,一个月,一年级;二年级第一次生产实习,还有第二次生产实习,还有一次毕业实习。一个学生入学以后要经过多次生产实习,这都是从苏联学来的。这是很大很大的不同。第一个是一个月,第二个是六个星期,第三个也是六个星期,毕业实习大概一个月,总计20周。这是最少的,后来我们到文化大革命以前,58年左右,最多到过30多周。那是后来,那不是学苏联学的,当时学校强调实践。另外,实验课,实验课过去没有那么多,学习苏联以后,它的教学计划很规范,规定实验课时,比如一门课70个学时,规定讲课50个学时,实验课要20个学时,它有一定的比例。解放前的实验课不怎么规范,它现在都把课程规范化了,讲课、实验都有一定的比例。
这些都是苏联专家来以后,他们在这些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总体讲,并不是讲哪个专业。
问:您准备得很充分。
答:我特意打电话给我们的翻译,叶锐增,问他当时他们翻译都做些什么。
问:您觉得专家来之后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有什么影响?人才都有什么特点?
答:学习苏联以后,有了很多实习,学生们对生产都很熟悉,毕业后能够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学生联系实际比较多。柯先生说过很多次,原先学苏联那套办法,培养技工比较多。我觉得从苏联教学计划来讲,不能这么讲,但是后来我们搞起教改了,把人家歪曲了。人家教学计划单要求实习,但是没有要求你去学、掌握儿级技工的技术。大跃进以后,曾经提出了要学生下厂,掌握儿级技工的技术,这样学生不就成了工人,工人也就是学生,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当然是片面的。但是真正按照苏联的教学计划,苏联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比西方强,为什么?他学德国的。德国那套比较严谨。第一他教学计划单大片的基础课,比例很重,基本上前二年都是打基础。他专业课也就占10- 15%。有些专业基础课还是很不错的,并不是把专业搞得很厉害。所以正按照苏联计划搞,我觉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还是不错的。你看徐匡迪写的文章就说了。那儿年学习气氛特别好,56年向科学进军,大家一心学习,搞研究。基础包含这样一个概念,我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对生产实际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不是书呆子。现在很难出这样的人才了,理论你可以学得和徐匡迪一样,但是实践不行。学习不能片面,既能学好理论又要联系实际,通过联系实际让他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现在的学生走到实际中比较缺乏,缺乏这样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