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古纸的考察和分析
时间: 2014-04-17 点击: 次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作者:李晓岑
李晓岑
摘 要: 甘肃省敦煌市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古纸460 片, 由于数量较大, 多出土于西汉层位, 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为研究中国早期纸的起源、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 对49 片悬泉古纸进行了物理外观的初步考察. 认为这些早期纸的原料主要是麻, 较厚, 表面粗糙、纤维不均、无帘纹, 绝大多数是用浇纸法制造的, 很多纸的制作工艺表现出明显的原始性. 但也出现了一些加有填料的古纸, 表面光滑, 技术上相对进步. 少数古纸较薄, 有帘纹, 纤维分布均匀, 是抄纸法制造的, 发现于悬泉置遗址的晚期层位中. 当时已用墨在纸面上书写, 但只作为书写的辅助工作, 字纸的比例并不大. 在对4 片不同层位出土的悬泉古纸进行纤维的显微分析中, 初步发现有3 片的原料为苎麻, 1 片为大麻, 均是淀粉施胶或淀粉滑石粉涂布的加工纸, 是目前发现汉代已有加工纸的最早记录. 首次对悬泉纸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综合性研究, 对中国早期纸的起源和加工情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看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