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子洲出土商代铜器的科学分析及其相关问题

刘建宇1 陈坤龙1 梅建军1 邵安定2 乔建军3 马明志2 郝志国3

 

(1.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100083;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3.陕西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榆林719000; )

 

2010年11月,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镇关王岔村出土了一批商代铜器[1]。这批铜器共计6件,包括鼎、卣、觚、尊、瓿、盘各1 件。其中鼎、卣保存完好,觚、尊、瓿、盘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系外力所致。子洲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西岸晋陕高原腹地。此地区在商代为方国属地,在文化面貌上既包含了中原文化元素,又显示出与欧亚草原文化有密切联系。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子洲及其周边的绥德、清涧以及黄河东岸的柳林、石楼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晚期铜器,此地区铜器的出土形式一般是中原风格的礼容器与北方草原风格的工具、武器或装饰品相伴而出,埋藏性质大多为墓葬[2]。而此次子洲新发现的这批铜器全部为典型的中
原礼容器,未见北方草原特色的器物相伴出土,且器形规整、纹饰精美、制作技术精良,在子洲这样一个远离当时中原商王朝核心地区
的地方,出土如此高规格的礼器组合而不见任何北方青铜文化的因素,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因此,对这些器物开展科学检测分析,揭示其所蕴含的工艺技术信息,探讨其矿料来源,将为研究陕北地区和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对商周铜器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