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瑞典考古发现的“漆”烟斗—真假辨别

漆器是中国古代先民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活和礼仪用品。大漆作为一种优质的涂层材料,被古代先民涂刷在木、陶瓷、皮革和金属制品等胎体表面,制成的漆器具有耐久性、耐酸性、耐碱性、抗氧化性等优良性能。中国是漆文化的发源地,考古发掘资料证明,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漆器实物是浙江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两件髹漆木器,木器上的黑色涂层经鉴定为大漆,具有 7800-8200 余年的历史,开漆文化之滥觞。

十六世纪起,亚州漆器销往欧洲,受到欧洲人的狂热追捧,漆器也成为欧亚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亚州漆器通常本体由木材制成,并用产自东亚的漆树分泌的漆液进行涂饰。由于东亚漆器造价昂贵,产量有限,欧洲的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用其他材料来仿制亚洲漆,例如虫胶(紫胶)、松脂、松节油、柯巴脂、安息香和干性油。一些高质量的欧洲仿制漆器,从视觉上很难与亚州漆器区分。

最近,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瑞典考古研究与保护机构等单位合作,对一件瑞典考古发现、疑似中国漆器的十七世纪“漆”烟斗进行分析鉴定。瑞典考古遗址(十七世纪)发现了一件红色的木制烟斗,烟斗表面绘有黑色的竹纹图案,看起来像中国漆器(见图1)。

图1 考古出土的“漆”烟斗

为了探究该漆器的来源,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热辅助水解-甲基化热解气相色谱-质谱(THM-Py-GC/MS)等方法获取了烟斗涂层的有机材料成分。经分析,涂层中发现大量的紫胶酸(见图2),包括紫胶壳脑醛酸、紫胶壳脑酸、壳脑醛酸、壳脑酸等在内的环萜烯酸,以及羟基十五烷酸,表明涂层的主要材料为虫胶,而非中国漆。长链脂肪醇的发现,表明虫胶未脱蜡。此外,涂层中还发现了添加剂松香树脂与松节油。涂层中的红色与黑色颜料经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与拉曼光谱分析,确定为朱砂与碳黑。

图2紫胶酸及衍生物质谱图.

(a. Aleuritic acid methyl ester, trimethyl ether;

b. Aleuritic acid, trimethyl isomers;

c. Aleuritic acid, methyl ester, 10,16-dimethyl ether;

d. Aleuritic acid, methyl ester, 9,16-dimethyl ether)

虫胶清漆的出现与虫胶自身成膜性好、渗透性低、附着力强等性能密切相关。虫胶中加入松香树脂及松节油可以软化漆层,增加漆层的柔韧性。虫胶为主,松香树脂及松节油为添加剂制成的清漆也是欧洲漆的典型配方之一。

虫胶的发现为探讨这只烟斗的来源提供了线索。虫胶是寄生于亚洲热带地区(主要为印度、中国、泰国、缅甸、越南等)树种的一种鳞翅目昆虫(Kerria lacca))的分泌物,曾于十六至十八世纪间,大量销往欧洲。因此,这只烟斗可能是在东南亚制造并销售到欧洲,或者在欧洲使用来自东南亚的虫胶制作而成。该结果不仅证实了在这一时期人们利用不是大漆的其他材料仿制亚洲漆器的现象,也为该件“漆”烟斗的起源及传播提供了科学证据。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文物保护领域国际期刊Heritage Science上,具体信息如下: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 archaeological “lacquer” pipe, Heritage Science, 2024, 12, 142.



本文通讯作者为魏书亚教授,第一作者为黄亚珍博士生,合作者为付迎春博士,沈大娲研究员和Karin Lindahl博士。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40494-024-01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