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醇提取脆弱文物的研究进展
时间: 2017-03-31 点击: 次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17年2月17日 作者:韩向娜
韩向娜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脆弱的文物和遗迹,如彩绘漆器的碎片、糟朽的木质遗迹、灰化的丝绸、易碎的化石、脆弱的墓葬壁画等,如果不在发掘现场对这些文物进行第一时间的保护处理,并将之安全提取、搬迁,这些珍贵的文物与遗迹将面临被永久损毁的巨大风险,其中所承载的宝贵历史文化信息将不复存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处理这类脆弱文物或者遗迹时需要在现场对其进行临时固型,即对脆弱文物先进行一定的预加固,待文物具有一定强度后,再将其安全转移到实验室,之后再将预加固材料去除并进行科技保护。可控去除临时固型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具有及时、有效、最大程度保存文物原貌的强大功能,并且在文物安全转移后可以方便地将临时固型材料可逆去除,不妨碍下一步永久保护措施的实施,既保证了待提取文物的安全性又兼顾了整体稳定性。而要成功实施临时固型技术,开发合适的临时固型提取材料既是关键所在,也是重点所在。 传统的临时固型提取材料有石膏、聚氨酯泡沫、环十二烷等。相比前两种材料,环十二烷是一种挥发性的有机固体材料,具有独特的临时固型的优越性。环十二烷熔融冷却凝固后,能与文物黏结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复合体,并可在一定的环境因素控制下,实现人为可控去除,无残留。由于这种独特的全可逆性质,环十二烷进入文物保护领域后迅速成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临时固型提取材料,甚至被赞誉为“万能保护材料”。但是环十二烷的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关注和担忧。已证实环十二烷具有生物富集性,人体安全性也未得到证实。因此,在使用环十二烷时,需要平衡它的优点和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大规模使用时需要慎重。在国内环十二烷完全依赖进口,获得渠道困难且成本高昂(1620元/500克,2016年TCI上海产品价格),因此寻找更安全、更有效,且性能优于环十二烷的临时固型材料,是考古学家与科学家长期以来坚持的工作。 由于应用历史悠久、应用领域广泛,薄荷醇的毒理毒性数据研究非常全面。薄荷醇在国内产量巨大、价格低廉(150元/1公斤,2016年广州全奥产品价格)。相比环十二烷,薄荷醇在国内非常易得,价格只有环十二烷的1/20,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薄荷醇这些得天独厚的优点成为吸引我们选择薄荷醇作为新型考古发掘现场临时固型提取材料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