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唐代美人妆容丰
时间: 2025-07-04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
化妆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唐代是中国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拥有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唐代积极对外开放,佛教、儒教、道教并行,使得唐代美容趋向多元化发展、大众审美较为新颖,这一点不难从唐代绘画与诗歌作品中看出。元稹《恨妆成》将女子化妆的过程概括为7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点额黄、化面靥、描斜红、点口脂。白居易《时世妆》写到唐代有一种流行于唐代长安妇女中的时世妆:“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曾记载,唐朝时皇帝将“紫雪”、“红雪”、“碧雪”等不同颜色的面霜嘉奖给大臣。由此可见在唐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不亚于现代,其妆容也十分精致张扬。然而,目前鲜有关于唐代化妆品的实物研究及科技分析。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村墓地M49(图1)一唐代石棺出土了一件精致的玉粉盒(图2),经考古学家判断其内极有可能保存了化妆品残留物。本研究使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拉曼光谱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对残留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确定该玉粉盒内存有化妆品,主要成分包含孔雀石、重晶石、蜂蜡和麝香。该研究为中国古代化妆品研究提供了重要实例,进一步证实了唐代化妆品业的繁荣。目前该成果已发表于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2024年第55期。
图1 孔望山村墓地分布图
图2 M49唐代石棺及玉粉盒(内有残留物)
1. 微观形态观察
应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对残留物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该残留物基底为棕色,表面有绿色和白色颗粒存在。
图3 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结果
2. 无机成分研究
经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分析,结果如表1。棕色的基底部分主要由氧、铝、硅元素构成,符合沙、土的特征,推测该基底呈棕色是由于环境土混入其中。绿色颗粒的主要元素为铜和氧,推测其为碱式碳酸铜。白色颜料的主要元素为氧、硫和钡,符合重晶石硫酸钡的元素组成。
表 1 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结果 (Wt%)
经过拉曼光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电镜的结果,即绿色颗粒为碱式碳酸铜(孔雀石),化学式为Cu₂(OH)₂CO₃,白色颗粒为硫酸钡(重晶石),化学式为BaSO4,拉曼图谱见图4。
图4 残留物中两种颜料的拉曼图谱
3. 有机成分分析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用于分析该残留物中的有机成分,结果见图5。
图5 Py-GC/MS分析结果
表 2 应用Py-GC/MS对唐代出土玉粉盒内残留物样品的分析结果总结
样品中检测到了直链醇、直链脂肪酸、以及蜂蜡特殊标记物——15-羟基棕榈酸,这些物质的存在都表明该样品中含有蜂蜡。唐代《外台秘要》记载了蜡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如“备急作唇脂法:蜡二分,羊脂二分,甲煎……”,结合本样品的分析结果,推测蜂蜡很可能是唐代化妆品中使用的主要材料之一。一些更早期案例发现牛心、反刍动物脂肪等动物油脂也常用作古代化妆品基底,但蜂蜡在气味上较动物油脂有改善,也许是本研究的化妆品使用蜂蜡代替动物油脂的原因。另外,在本样品中还发现了三氟乙酸长链酯,这类物质曾在麝香中被检测,因此推测该样品中加入了麝香作为增香剂。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麝香是古代药用、化妆品中较为珍贵的一种材料,具有增香、消炎等作用。在《本草纲目》和《本草拾遗》古籍中记载,“甲煎”是由蜂蜡和麝香、花果及其他药物混合制成,是一种常见的化妆药品。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多种科技手段对江苏省一唐墓出土玉粉盒中的残留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含有孔雀石、重晶石、蜂蜡、麝香。结合文献记载可以推测,蜂蜡是化妆品中的主要成分,有着润滑面部和唇部的作用;麝香是一种具有增香和消炎功能的添加剂;而孔雀石和重晶石可能用于给化妆品增色。该残留物样品材料丰富,功能多样,表明了唐代化妆业的繁荣发展。
本文通讯作者为魏书亚教授,第一作者为史姝璇博士生,合作者为连云港市考古所杜平、朱良赛、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王锋。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asrep.2024.104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