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嫩江中下游地区早期青铜冶金研究
时间: 2023-08-01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中段南侧,为松花江支流。嫩江流域西侧的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铜锡铅等有色金属资源,著名的莲花山、布墩花等多金属矿床分布区内,截止到上个世纪末,仅兴安盟已经探明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就有80余处。
嫩江中下游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古人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青铜时代以降,先后形成了小拉哈文化(夏至早商时期)、古城类型(晚商时期)、白金宝文化(西周至春秋时期)、汉书文化(战国至西汉时期)等四种考古学文化,并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目前已知遗址量数以百计,部分县区该时期古遗址密度甚至超过现代村落的密度。嫩江中下游地区至今有大量铜器、陶范和石范出土,显示出存在着本地的青铜冶铸活动。北京科技大学等曾对嫩江中下游地区历年出土的早期铜器约300余件进行了科学检测,显示含有砷青铜、锡青铜、砷锡青铜、铅锡青铜等多种合金类型的铜器,并掌握铸造、热锻、冷锻等多种工艺。早期文化的砷铜比例高,晚期锡青铜比例高,与邻近的辽西地区早期青铜冶金有明显的不同,预示着该地区是一相对独立的青铜冶金区。
本项目初步调查已在洮南县、通榆县发现11处冶炼遗址。遗址年代根据伴生陶片类型初步判定为早期四个青铜文化范围,具体年代需要对冶金遗物中包含的碳信号开展科学年代测定。经初步检测,这些冶炼遗址的产品主要是砷铜。嫩江中下游地区早期青铜冶炼技术亟待揭示。通过全面整合嫩江中下游地区考古资料及周边地区,尤其是西侧的大兴安岭中段东麓蕴藏有丰富的铜锡铅矿产区的地质文献,在已有冶炼遗址发现的基础上,主动地寻找研究采矿、冶炼遗址,并结合出土铜器的科学研究,填补该地区早期青铜冶金考古的空白。
综上,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表明,古代的“北大荒”绝非荒蛮之地,嫩江中下游地区是一大民族摇篮,其历史文化及其遗迹遗物包括冶金技术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实现相关遗迹遗物的价值认知,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推动地方各民族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