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基于营造文献的南亚中古居住文化研究

南亚中古居住文化,可归于 Vāstu Vidyā(古译“宅地明”,即宅居之术) 传统。该知识体系在印度被视为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是印度人居家、营造以及古建修复的参考。对其研究的开展,是推进区域国别技术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申报所在类别为世界历史口,拟从两方面对南亚中古居住文化的研究做一推进。一方面是推进对文本与物质文化两者关系的梳理。另一方面,利用汉地译经和中外史料之中的相关记叙以及视觉材料,弥补南亚早期史料的缺失。课题应用价值如下:

南亚建筑营造文献的相关文本、史料和图像材料的收集整理,是一带一路古代建筑文化史和科技史研究的重要一环,还可以为各人文社科领域从事跨区域比较研究提供资料便利。就国内以往的研究而言,居住文化的研究尚未有人涉足。 梵文营造文献所见的居住文化是今人研究中古印度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民俗、建筑艺术和城镇布局的重要参考。国内引述相关著作之时,译名错误现象较多。 因此,本选题对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意义较大。

南亚中古居住文化对周边地区至今仍有重要影响。其相关的文本,能与古迹和出土材料相互印证。庙宇被印度人视为“神宅”,其镇地观念、建筑形制和布局亦是发轫于传统居住文化。课题之中结合实物的专题研究,可挖掘的空间巨大。 近年来,我国陆续在柬埔寨茶胶寺、孟加拉毗诃罗古城、斯里兰卡曼泰港等地开展“一带一路” 境外考古工作。泉州遗存了大量印度建筑的残件,并未得到很好的解读。早期佛教建筑的研究,尤其是中亚、我国新疆和西藏等地的佛教考古也需要文献辅证。本课题可为考古工作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提供新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