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 地理学发展史与现代人的诞生——中国晚清以及当代案例分析

地理学现代化指向一个前沿问题:在科技社会与现代化中,“人”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洽?他们面临着大量的知识-科学或非科学的常识与经验-他们如何抉择?什么是“人”?这是什么样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最终指向科技现代化与“以人为本”的可能性。

前人文献主要通过两个方向讨论科技现代化:一是对于现代派研究而言,不理性的“人”有待变得“理性”,不纯粹的科学有待变得纯粹;二是对于后现代以及后殖民研究,则是批判“理性”,也批判作为一种强权的“科学”。这两个方向意义重大,但它们大多数都指向终点。即,在终点上形成的“科学”形态,或形成的“理性人”的形态。

本研究的创新在于,重新审视现代化,它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种进程。由此这研究面对着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关注进程?此中,“人”还没有被现代科技所禁锢,但他们也并非原始的“前现代”的人。而科技也尚未纯粹以功能性理性进行界定 (见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反,在晚清现代化时期,地理学出版物中出现大量非驴非马的科学话语。当代,实际参与科技建设的底层工程师和村民百姓具一种话语权,即是去重构科技的话语权。与之相伴的是,在中国大大小小的现代化项目中,出现了种种反抗、抵制和上访现象。

不同于前人的相关论述-这些现象不仅被视作是专家与民间交流的问题,它们也不再被视作是现代化的失利。此研究揭示:这些现象涉及根本性的问题-在这个时代的现代化进程中,何谓科技,何谓“人”。换言之,一个新的研究必须分析这进程,而并非处理历史的终点,它并非衡量过程中的现象如何与假想的终点背道而驰。在此,近年STS领域的“日常生活与科技”文献、以及反结构而重“进程”的理论提供了突破口。由此重新梳理地理学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