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 浙江良渚古城玉石作坊的地质考古学研究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之一,自其发现以来就以精致的玉器、陶器以及复杂的文明内涵闻名于世,良渚申遗的成功则进一步将良渚文化带入国内外学者以及公众的视野中。过去对良渚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器物研究(如玉器、陶器研究),遗址总体布局、社会结构以及环境考古研究上,对良渚制玉制石工序的复原也大多仅依据出土玉器遗物及模拟实验,对玉石作坊本身开展的功能分析和生产的操作链和材料来源等问题开展研究较少。

最近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在良渚古城内和城外均发现了玉器、石器、骨器等作坊区,为了解良渚时期手工业的生产和布局提供了机会。然而,开展手工业作坊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在田野发掘中难以判断各类堆积是否是原位堆积。其次,制玉、制石等手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肉眼难以观测和收集的副产品,如加工产生的碎屑、加工使用的绳索、兽皮等有机质材料、以及加工中使用的解玉砂等。因此,仅凭田野发掘观察记录的遗迹和收集的遗物来复原复杂的手工业流程生产以及作坊空间布局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研究将首次在国内开展使用地质考古学方法,主要为土壤微形态及配套土壤分析手段,对良渚古城新发现的玉石作坊区进行研究。本研究将通过对遗址形成过程和遗迹功能的细致分析和研究,判断遗迹堆积的形成原因,如是否为原位堆积,是否为自然动力形成的崩积物等,从而帮助复原作坊区的平面布局。同时对多种肉眼不易确定原料和性质的原材料、生产工具、设施、产品、半成品和废弃物及其所处区域进行判断,从而达到鉴定特定种类的作坊功能分区,复原良渚玉石生产操作链及区域的目标。另外,本研究的成果还将有助于寻找玉石加工中分区的标志物,即通过观察和分析操作链中核心的技术步骤在土壤中留下的微遗物或元素富集,建立相应的特征指标,有利于未来寻找和研究其他的玉石作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