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无机质类)

牵头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上海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潜伟

执行期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

项目经费:1053万元


研究背景:

金属、陶瓷和玻璃无机质文物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实物见证,对其进行价值认知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国文物价值认知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已初步形成。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认知综合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研究目标:

研制金属、陶瓷、玻璃文物成分分析标准参考物质,开发文物价值认知关键技术,形成多元信息提取方法体系,建立文物科技信息存储与共享服务平台,研究区域间物料流通历程、跨文化区的技术交流与传播,探求资源开发、材料加工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以提升文物价值认知的科技支撑能力,使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事业的发展。

研究内容:

围绕无机质文物的成分-结构-工艺-功能关系、基于多源异构信息的无机质文物制作技术演化规律、无机质文物实证资源-技术-文明关系等科学问题,以及无机质文物成分分析标准参考物质研制、金属文物的夹杂物辅助加工工艺判别新方法、陶瓷和玻璃文物成分无损或微损分析新技术、无机质文物多元信息存储及共享服务等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金属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

(2)陶瓷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

(3)玻璃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

(4)无机质文物科技标本库和数据库建设

(5)无机质文物的技术发展及其与文明关系研究

技术路线:

针对金属、陶瓷、玻璃文物的特殊性,研制基于标准参考物质的无机质文物成分分析方法,并分别研发铁质文物的非金属夹杂物辅助加工工艺判别方法、基于颜色光谱和元素分布联用的多尺度非均质瓷釉成分分析方法、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辅助玻璃文物多维度成分分析方法三种文物分析检测新方法,建设无机质文物科技标本库、多元信息数据库,开展无机质文物的技术演化及其与文明发展关系研究。

预期成果和效益:

制备金属、陶瓷和玻璃类文物成分分析标准参考物质各1 套;提出金属文物的夹杂物辅助加工工艺判别新方法1 种;提出陶瓷、玻璃类文物成分无损或微损分析新方法各1 种;建成年代序列完整、品种齐全、可开放共享的金属、陶瓷和玻璃类文物科技标本库各1 个,其中金属类标本不少于1000 件、陶瓷类标本不少于1000 件、玻璃类标本不少于500 件;建成包含文物的年代、产地、形貌、结构和成分等多元信息的金属、陶瓷和玻璃类文物数据库各1 个;形成青铜器、瓷器的制作技术演化谱系;提出跨文化区技术交流与传播的路径及其作用机制,实证中华文明演进的无机质文物价值阐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