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毕业生简况
时间: 2020-02-25 点击: 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毕业生简况 博士毕业生(1995-2024届) |
||||
序号 |
毕业年份 |
姓名 |
导师 |
论文题目 |
1 |
1995 |
李延祥 |
洪彦若、柯俊 |
铜绿山•九华山古代炼铜炉渣研究 |
2 |
1998 |
周忠福 |
洪彦若、柯俊 |
高锡青铜漆古层形成机理 |
3 |
2001 |
段红梅 |
韩汝玢 |
三晋地区出土战国铁器的调查与研究-兼论中国钢铁技术第一次大发展 |
4 |
2001 |
潜伟 |
柯俊 |
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的研究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 |
5 |
2001 |
陈建立 |
韩汝玢 |
北票喇嘛洞鲜卑墓地出土铁器的金相学及相关问题研究 |
6 |
2002 |
杨军昌 |
韩汝玢 |
陕西关中地区先周和西周早期铜器的技术分析与比较研究 |
7 |
2004 |
铁付德 |
孙淑云 |
西汉梁国王陵柿园墓揭取壁画的损坏机制及保护研究 |
8 |
2004 |
梁宏刚 |
孙淑云 |
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的制作技术研究 |
9 |
2004 |
李晓岑 |
柯俊 |
古滇地区出土金属器的技术研究 |
10 |
2005 |
郭宏 |
柯俊 |
广西花山风化机理及其治理机理 |
11 |
2005 |
闵京基 |
柯俊 |
中韩中小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政策比较研究 |
12 |
2006 |
姚智辉 |
孙淑云 |
晚期巴蜀青铜器技术研究及兵器表面斑纹工艺探讨 |
13 |
2007 |
龚德才 |
孙淑云 |
古代丝织品的血迹与霉斑污染的清洗研究 |
14 |
2008 |
刘鸿亮 |
孙淑云 |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铁炮的比较研究 |
15 |
2008 |
何秀萍 |
柯俊、李延祥 |
内蒙古地区能源经济发展研究 |
16 |
2008 |
祁映宏 |
柯俊、李晓岑 |
中国中学物理教材发展史研究 |
17 |
2008 |
曲用心 |
柯俊、李晓岑 |
秦汉时期铜器和铁器在岭南地区的使用及其影响 |
18 |
2008 |
方一兵 |
柯俊、潜伟 |
从汉冶萍公司看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及其影响(1889-1925) |
19 |
2008 |
凌勇 |
梅建军 |
公元前一千纪新疆地区金属技术研究 |
20 |
2008 |
黄全胜 |
李延祥 |
广西贵港地区古代冶铁遗址调查及炉渣研究 |
21 |
2009 |
宋琳 |
柯俊、潜伟 |
中国电子显微学发展的社会性别研究 |
22 |
2009 |
韦丹芳 |
李延祥 |
老挝克木族铜鼓与铜鼓文化研究 |
23 |
2010 |
林怡娴 |
柯俊、潜伟 |
新疆尼雅遗址玻璃器的科学研究 |
24 |
2010 |
谢乾丰 |
李延祥 |
16-17世纪世界银矿大兴研究 |
25 |
2010 |
马赞峰 |
李延祥 |
敦煌莫高窟壁画起甲病害机理研究 |
26 |
2010 |
陈坤龙 |
梅建军 |
从陕西汉中地区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看商王朝周边地区金属技术的区域性特征 |
27 |
2010 |
袁凯铮 |
李晓岑 |
西藏东部藏传佛教铜佛像制作工艺研究 |
28 |
2010 |
厚宇德 |
李晓岑、潜伟 |
玻恩的科学贡献与科学思想研究——兼论“玻恩现象” |
29 |
2010 |
刘建华 |
柯俊、潜伟 |
中国技工学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
30 |
2011 |
林昆勇 |
李延祥 |
华人开采东南亚锡矿研究(1850-1940) |
31 |
2011 |
何伟俊 |
李晓岑、龚德才 |
江苏无地仗建筑彩绘颜料层褪变色及保护对策研究 |
32 |
2011 |
姜曦 |
梅建军、潜伟 |
当代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嬗变 |
33 |
2011 |
傅建球 |
李延祥、潜伟 |
技术创新视野下的近代湖南锑业研究(1895~1949) |
34 |
2012 |
何海平 |
梅建军 |
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
35 |
2012 |
成小林 |
潘路、梅建军 |
铁质文物脱氯技术研究 |
36 |
2012 |
咏梅 |
冯立昇、李晓岑 |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物理学交流史研究 |
37 |
2012 |
张治国 |
马清林、梅建军 |
中国古代人造硅酸铜钡颜料研究 |
38 |
2012 |
李建西 |
李延祥 |
晋南早期铜矿冶遗址考察研究 |
39 |
2012 |
贠雅丽 |
李晓岑 |
云南洱海地区出土青铜时代金属器的技术研究 |
40 |
2012 |
杨瑞栋 |
李晓岑、华觉明 |
中国古代石范研究 |
41 |
2012 |
董利军 |
李延祥 |
夏家店上层文化矿冶遗址的考察研究 |
42 |
2012 |
石新明 |
柯俊 |
北京钢铁学院建校初期(1952-1966)的大学文化研究 |
43 |
2013 |
杜宁 |
李延祥 |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冶金遗址的调查与研究 |
44 |
2013 |
宋海龙 |
柯俊、梅建军 |
17-19世纪中国与欧洲枪械比较研究——以两次鸦片战争为重点 |
45 |
2013 |
赵凤杰 |
李晓岑 |
黔西夜郎时期铜器的技术研究 |
46 |
2013 |
李博 |
梅建军 |
中国古代砖砌建筑灰浆材料及其改性研究 |
47 |
2013 |
邵安定 |
梅建军 |
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 |
48 |
2014 |
向安强 |
柯俊、梅建军 |
泛珠三角地区出土古稻的科技考古研究 |
49 |
2014 |
黄兴 |
潜伟 |
中国古代冶铁竖炉炉型研究 |
50 |
2015 |
杨菊 |
李延祥 |
赤峰地区一批青铜时代晚期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
51 |
2015 |
刘培峰 |
李延祥、潜伟 |
山西传统坩埚炼铁技术研究 |
52 |
2015 |
郑蓉妮 |
梅建军、潜伟 |
西方遏制盗掘与非法文物交易的历史研究 |
53 |
2015 |
郁永彬 |
梅建军 |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西周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
54 |
2015 |
黄超 |
梅建军 |
18-19世纪中国镍白铜及其向欧洲传播的研究 |
55 |
2015 |
刘畅 |
李晓岑 |
中国传统手工纸图像分析研究 |
56 |
2015 |
刘杰 |
李晓岑 |
中国古代汉传佛教铜造像的调查与研究 |
57 |
2015 |
刘建宇 |
梅建军 |
陕北地区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兼论商代晚期晋陕高原与安阳殷墟的文化联系 |
58 |
2015 |
陈国科 |
李延祥 |
黑水河流域早期铜矿冶遗址研究 |
59 |
2015 |
刘海峰 |
潜伟、陈建立 |
中国古代制铁炉壁材料初步研究 |
60 |
2015 |
李丽辉 |
李延祥、李秀辉 |
辽西赤峰地区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青铜器研究 |
61 |
2016 |
王金福 |
孙淑云、潜伟 |
新记《大公报》科学传播研究——以《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为例 |
62 |
2016 |
先怡衡 |
李延祥 |
陕西洛南辣子崖采矿遗址及周边绿松石产源特征研究 |
63 |
2016 |
张登毅 |
李延祥 |
中原先秦绿松石制品产源探索 |
64 |
2017 |
崔春鹏 |
李延祥 |
长江中下游早期矿冶遗址考察研究 |
65 |
2017 |
陈虹利 |
潜伟 |
明代遵化铁冶研究 |
66 |
2017 |
王力丹 |
李晓岑、郭宏 |
集安高句丽墓葬壁画病害分析及凝结水防治研究 |
67 |
2017 |
张学渝 |
李晓岑 |
技艺与皇权:清宫造办处的历史研究 |
68 |
2017 |
董国豪 |
潜伟 |
普赖斯学术思想研究 |
69 |
2018 |
南普恒 |
潜伟、李延祥 |
春秋时期晋国青铜器制作技术研究 |
70 |
2018 |
王金 |
潜伟 |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计算机辅助陶器类型学研究 |
71 |
2018 |
贺超海 |
李晓岑 |
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 |
72 |
2018 |
雷丽芳 |
潜伟、方一兵 |
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研究(1875-1949) |
73 |
2018 |
沈春雷 |
李延祥 |
19世纪电报编码技术及其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 |
74 |
2018 |
王荣耕 |
李延祥 |
邯郸地区冶铁遗址初步调查研究 |
75 |
2019 |
韦丹凤 |
李晓岑 |
滇缅公路研究(1937-1942)——基于战时公路工程史的视角 |
76 |
2019 |
王璐 |
梅建军、陈坤龙 |
甘青地区早期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以临潭磨沟遗址出土铜器为中心 |
77 |
2019 |
王显国 |
李延祥 |
清末铜元研究 |
78 |
2019 |
王颖竹 |
李晓岑、李延祥 |
两周时期费昂斯技术研究 |
79 |
2019 |
刘勇 |
梅建军 |
南昌墩墩汉墓五号墓室内考古发掘与相关遗物科学分析研究 |
80 |
2020 |
王颖琛 |
梅建军、陈坤龙 |
楚文化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饰片科学分析研究 |
81 |
2020 |
李辰元 |
李延祥 |
渤海国铜铁矿冶技术研究 |
82 |
2020 |
王珊 |
李晓岑 |
以薛涛笺为中心的早期笺纸制作工艺研究 |
83 |
2020 |
邹桂森 |
李延祥、刘思然 |
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商代冶金考古综合性研究 |
84 |
2020 |
刘函 |
李延祥 |
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铜器的科学分析及相关研究 |
85 |
2020 |
王瑶华 |
梅建军、章梅芳 |
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 |
86 |
2020 |
李玉芳 |
魏书亚 |
几种常见中国古代天然植物染料的分析鉴定研究 |
87 |
2020 |
徐树强 |
马清林 |
文物建筑修复用天然水硬性石灰的有机/无机复合改性研究 |
88 |
2020 |
吴军明 |
潜伟 |
景德镇唐至元瓷釉技术研究 |
89 |
2020 |
冯书静 |
潜伟 |
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 |
90 |
2021 |
韩化蕊 |
魏书亚 |
出土彩绘石质佛造像表面沉积结壳的清洗研究 |
91 |
2021 |
蒋建荣 |
魏书亚 |
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部分香料的科学研究 |
92 |
2021 |
查剑锐 |
魏书亚 |
山东长清灵岩寺石质文物风化过程及保护材料研究 |
93 |
2021 |
李志敏 |
马清林 |
中国古代钧釉瓷腐蚀研究 |
94 |
2021 |
胡冰 |
李延祥 |
甘肃民勤四处冶炼遗址初步研究 |
95 |
2022 |
谭宇辰 |
李延祥 |
新疆西天山地区公元前2千纪铜冶金技术研究 |
96 |
2022 |
乔尚孝 |
潜伟、罗海文 |
灌钢工艺研究 |
97 |
2022 |
姚娜 |
魏书亚 |
基于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明清时期纸质文物的科学研究 |
98 |
2023 |
陈子繁 |
魏书亚 |
中国南方出土木漆器脱水材料比较研究 |
99 |
2023 |
张遥 |
郭宏 |
成都王建墓地宫石质文物盐分破坏机理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
100 |
2023 |
曲安弈 |
潜伟 |
清代广东铁业研究——兼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
101 |
2023 |
陆秋燕 |
李延祥 |
宋至清代广西金属矿产开发研究 |
102 |
2023 |
张周瑜 |
潜伟 |
炒钢工艺研究 |
103 |
2023 |
付迎春 |
魏书亚 |
东周秦汉时期髹漆材料和工艺研究 |
104 |
2023 |
王锋 |
魏书亚 |
北京地区大理岩石刻文物保护研究 |
105 |
2024 |
郑逸轩 |
梅建军、郭宏 |
五当召刺弥仁殿纸本壁画传统工艺认知与病害机制研究 |
106 |
2024 |
魏强兵 |
李延祥、李秀辉、陈建立 |
陇东地区出土两周时期铜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 |
107 | 2024 |
周本源 | 马清林 |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绿釉陶和青釉瓷釉层腐蚀研究 |
108 | 2024 | 张宏英 | 马清林、沈大娲 |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木材铁质沉积物脱除材料研究 |
109 | 2024 | 李硕阳 | 李延祥 | 中条山地区早期矿冶遗址再考察研究 |
110 | 2024 | 逢硕 | 李延祥 | 鄂东南地区商周矿冶遗址调查与研究 |
硕士毕业生(1987-2024届) |
||||
序号 |
毕业年份 |
姓名 |
导师 |
论文题目 |
1 |
1987 |
梅建军 |
柯俊 |
中国古代镍白铜冶炼技术研究 |
2 |
1988 |
李延祥 |
柯俊 |
中国古代火法炼铜技术初步研究 |
3 |
1988 |
王可 |
韩汝玢 |
从铁器的鉴定论宋以后用煤炼铁及煽炼法炼钢 |
4 |
1989 |
许征尼 |
韩汝玢 |
中国北方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山戎族金属文化的初步研究 |
5 |
1989 |
王凯民 |
吴坤仪 |
半导体硅材料发展史 |
6 |
1991 |
苗长兴 |
韩汝玢 |
从河南铁器鉴定论封建社会后期钢铁技术的发展及灌钢技术的初步研究 |
7 |
1995 |
李玉萍 |
吴坤仪 |
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 |
8 |
1997 |
郝欣 |
孙淑云 |
商代早•中•晚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 |
9 |
1998 |
陈建立 |
韩汝玢 |
从汉王陵铁器研究再论汉代钢铁技术 |
10 |
2001 |
贾海新 |
李延祥 |
夏家店下层文化药王庙类型的铜器初步研究 |
11 |
2001 |
张利洁 |
孙淑云 |
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铜器的技术研究 |
12 |
2003 |
王金华 |
李秀辉 |
石范铸钱的研究 |
13 |
2005 |
黄晓娟 |
李秀辉 |
郑韩故城出土郑国青铜器的分析与研究 |
14 |
2005 |
谢鹏飞 |
李延祥 |
从文献看中国古代炼银技术 |
15 |
2006 |
黄维 |
李延祥 |
从宋代铁钱探讨用煤炼铁 |
16 |
2006 |
吕科伟 |
潜伟 |
宋代科学技术史的计量研究——以<宋史>为研究对象 |
17 |
2006 |
周华 |
李秀辉 |
不同缓蚀处理剂对模拟蒲津渡文物铸铁的保护作用研究 |
18 |
2007 |
杨巍 |
李延祥 |
寿王坟古铜矿冶遗址炼铜炉渣研究 |
19 |
2007 |
李明华 |
梅建军 |
殷至周初中国北方与南西伯利亚数种青铜器物的比较研究 |
20 |
2007 |
赵凤燕 |
李秀辉 |
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分析与研究 |
21 |
2007 |
王宁 |
何积铨、李秀辉 |
模拟蒲津渡铸铁的腐蚀研究及其缓蚀处理剂的筛选研究 |
22 |
2007 |
张翠萍 |
潜伟 |
基于FGA的科学图形计量的基础理论研究 |
23 |
2007 |
高小扬 |
潜伟 |
FGA方法在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应用——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例 |
24 |
2007 |
都重弼 |
潜伟 |
中韩两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比较研究 |
25 |
2008 |
马越 |
李秀辉 |
中国古代二火黄铜、四火黄铜冶炼技术初步比较 |
26 |
2008 |
李云 |
李晓岑 |
云南少数民族纺织技术研究 |
27 |
2008 |
成燕 |
颜锋、戈革 |
尼耳斯·玻尔“开放的世界”思想研究 |
28 |
2008 |
程蓓 |
何积铨 |
金属文物保护中有机无机杂化及氟碳材料的性能研究 |
29 |
2008 |
唐浩棚 |
何积铨 |
微量元素对黄金表面色泽及结构的影响 |
30 |
2008 |
陈武 |
李延祥 |
辽代两处冶铁遗址炉渣研究 |
31 |
2008 |
文婧 |
梅建军 |
汉代铜镜西传若干问题的研究 |
32 |
2009 |
王文芝 |
梅建军 |
鼓铜图录与山相秘录的研究 |
33 |
2009 |
刘彧 |
何积铨 |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二氧化钛防护涂层对铁质文物保护作用的研究与应用 |
34 |
2009 |
李园 |
马清林、梅建军 |
氮、氧有机缓蚀剂在室外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基础研究 |
35 |
2009 |
姚远 |
潜伟 |
基于AGDP理论的钢铁工业发展研究 |
36 |
2009 |
刘伟 |
潜伟 |
中国科技规划与科技奖励关系研究 |
37 |
2009 |
袁晓红 |
潜伟 |
新疆巴州地区部分遗址冶金考古研究 |
38 |
2009 |
宋薇 |
李秀辉 |
唐代以后大型铁质文物材质与腐蚀研究 |
39 |
2009 |
陈刚 |
周卫荣、梅建军 |
中西失蜡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 |
40 |
2009 |
高月志 |
李延祥 |
山东莱芜古矿冶遗址初步考察研究 |
41 |
2009 |
赵凤杰 |
李晓岑 |
曲靖地区出土青铜时代金属器的技术研究 |
42 |
2009 |
孔为 |
李延祥 |
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三处冶铁遗址的炉渣等遗物研究 |
43 |
2010 |
程瑜 |
李秀辉 |
北京延庆地区出土铁器的初步研究 |
44 |
2010 |
孟祥伟 |
梅建军 |
东周镶嵌红铜青铜器初步研究 |
45 |
2010 |
徐建炜 |
梅建军 |
甘青地区新获早期铜器及冶铜遗物的分析研究 |
46 |
2010 |
马粹 |
章梅芳 |
东方杂志在近代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
47 |
2010 |
巢云霞 |
李晓岑 |
云南古哀牢地区出土青铜器的技术研究 |
48 |
2010 |
韩绍坤 |
李延祥 |
“邯钢经验”的历史考察与初步研究 |
49 |
2010 |
刘人滋 |
潜伟 |
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铁业研究——从技术、组织、政策和贸易角度 |
50 |
2010 |
李永春 |
李延祥 |
广西北流铜石岭、容县西山冶炼遗址调查研究 |
51 |
2010 |
刘培峰 |
潜伟 |
明清时期潞泽地区铁业组织研究 |
52 |
2010 |
于永平 |
李延祥 |
广西兴业古绿鸦冶铁遗址群五处地点初步考察研究 |
53 |
2010 |
李欣欣 |
潜伟 |
贝尔纳科学学在中国的传播 |
54 |
2010 |
王丽莉 |
潜伟 |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建校初期学科建设研究(1952-1957) |
55 |
2011 |
曹秋彬 |
何积铨 |
有机无机杂化SiO2-TiO2封护材料的进一步研究 |
56 |
2011 |
孟祥凤 |
李秀辉 |
故宫灵沼轩金属构件的技术研究 |
57 |
2011 |
任杰慧 |
潜伟 |
中国古代锅釜的初步研究 |
58 |
2011 |
刘洁 |
梅建军 |
对打击文物盗掘和非法流转相关国际公约的初步考察 |
59 |
2011 |
于敏 |
潜伟 |
秦汉时期铁兵器取代铜兵器研究 |
60 |
2011 |
包明明 |
章梅芳、李晓岑 |
铁农具的推广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影响 (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61 |
2011 |
王晓鸽 |
梅建军 |
馆藏壁画保护材料性能的调查与初步评价 |
62 |
2011 |
刘海宇 |
李延祥 |
郑韩故城梳妆台出土冶炼遗物与铁器的初步分析 |
63 |
2011 |
张然 |
潘路、李延祥 |
铁质文物常用除锈试剂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64 |
2011 |
刘薇 |
李秀辉、马清林 |
海洋出水铁器凝结物分析及去除与电化学脱盐技术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65 |
2012 |
贺超海 |
李晓岑 |
中南地区传统手工造纸技术研究 ——以湖南地区为例 |
66 |
2012 |
吴世磊 |
李晓岑 |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纸的技术研究——以傣纸和白绵纸为例 |
67 |
2012 |
王力丹 |
郭宏、李晓岑 |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墓葬壁画原址保护的环境监测与分析 |
68 |
2012 |
程霞 |
何积铨 |
电化学脱氯方法在模拟锈层上的应用研究 |
69 |
2012 |
刁美玲 |
周卫荣、潜伟 |
明清时期晋商有价证券防伪技术研究 |
70 |
2012 |
杨红 |
杨军昌、李秀辉 |
秦始皇帝陵园出土青铜鸿雁(33号)研究及其保护修复 |
71 |
2012 |
张明 |
潜伟 |
北洋大学矿冶学科的创建与早期发展 |
72 |
2012 |
王颖竹 |
马清林、李延祥 |
中国古代礼用香料研究——兼论南京报恩寺阿育王塔出土香料 |
73 |
2012 |
覃椿筱 |
李晓岑 |
云南澄江金莲山古墓群出土金属器的科学分析 |
74 |
2012 |
辛小虎 |
潘路、梅建军 |
甘肃马家塬出土金银装饰铁器的除锈研究 |
75 |
2012 |
王启立 |
潜伟 |
燕山地带部分辽代冶铁遗址的初步调查研究 |
76 |
2012 |
杜侃 |
铁付德、李延祥 |
纸质文物还原保护研究 |
77 |
2012 |
刘超 |
李延祥 |
东珠产地的文献考证 |
78 |
2012 |
魏然 |
李延祥 |
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冶炼技术研究 |
79 |
2012 |
冯训婉 |
章梅芳 |
伪满洲国制铝工业研究 |
80 |
2013 |
李昂 |
李延祥、颜峰 |
中国竹笛制作传统工艺考察 |
81 |
2013 |
李倩 |
章梅芳 |
《妇女杂志》在近代科技传播中的特点研究 |
82 |
2013 |
鲍怡 |
潜伟 |
从教授群体角度对北科大冶金工程学科发展的研究 |
83 |
2013 |
程群 |
李延祥、铁付德 |
山西翼城县西阎、石家炼铅遗址初步研究 |
84 |
2013 |
郭菲 |
梅建军、杨军昌 |
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腐蚀产物分析研究 |
85 |
2013 |
金玉红 |
李晓岑 |
中国古代纸张染色技术研究 |
86 |
2013 |
李福 |
潜伟、周卫荣 |
论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以商周青铜技术为例 |
87 |
2013 |
李英亮 |
李晓岑、郭宏 |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壁画的保护修复 |
88 |
2013 |
孟欣 |
章梅芳 |
新中国女考古学家群体研究——以第二代女考古学家为个案 |
89 |
2013 |
王贺 |
梅建军、潘路、杨军昌 |
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金属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 |
90 |
2013 |
王文君 |
李晓岑 |
四川盐源地区战国-西汉金属器的技术研究 |
91 |
2013 |
魏薇 |
潜伟 |
冶铁遗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 |
92 |
2013 |
杨恒 |
李秀辉、马清林 |
广东“南澳Ⅰ号”沉船出水铜器的研究及脱盐方法的筛选 |
93 |
2013 |
张英蓉 |
何积铨 |
故宫室外铁质文物封护剂评价方法研究 |
94 |
2013 |
周芃君 |
潜伟、周卫荣 |
翻砂铸造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
95 |
2013 |
曲亮 |
李秀辉 |
故宫符望阁内檐装修用珐琅构件的科学研究 |
96 |
2013 |
王永乐 |
梅建军、陈坤龙 |
夏家店下层文化铜器的科学研究 |
97 |
2013 |
梁苗 |
李延祥 |
古汉语中金属及相关词汇考证 |
98 |
2014 |
陈依 |
潜伟 |
英国工业考古起源与发展研究 |
99 |
2014 |
高洁舲 |
章梅芳 |
《医学杂志》与近代中西医论争(1921-1935) |
100 |
2014 |
龚艺 |
章梅芳 |
露丝、施瓦茨、柯旺的女性主义技术史理论研究 |
101 |
2014 |
郭美玲 |
梅建军、陈坤龙 |
陕西黄陵寨头河战国墓地出土金属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 |
102 |
2014 |
李志敏 |
马清林、梅建军 |
西藏拉萨大昭寺壁画色彩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103 |
2014 |
祁娜 |
李晓岑、郭宏 |
西藏哲蚌寺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壁画修复技术研究 |
104 |
2014 |
尚素红 |
何积铨 |
电化学脉冲除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 |
105 |
2014 |
时倩 |
梅建军、铁付德 |
书画保护中固色材料胶矾水的初步研究 |
106 |
2014 |
谭盼盼 |
李晓岑、杨军昌 |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金银器的技术研究 |
107 |
2014 |
王鑫光 |
李秀辉、潘路 |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铜器分析与保护修复 |
108 |
2014 |
张宏英 |
李秀辉 |
郑韩故城出土部分青铜器的初步研究 |
109 |
2014 |
贾鹏 |
章梅芳 |
报刊杂志与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1895-1922) |
110 |
2014 |
张小云 |
李晓岑 |
中国传统浇纸法造纸技术初步研究 |
111 |
2014 |
朴锦花 |
李晓岑 |
二十世纪日韩造纸技术史研究 |
112 |
2014 |
闫红 |
李延祥 |
伊朗高原古代铜冶金考古文献研究 |
113 |
2014 |
许倩 |
李延祥 |
吉林白城双塔墓地出土青铜器研究 |
114 |
2014 |
齐玲玲 |
李晓岑 |
云南金平石家寨冶炼遗址遗物研究 |
115 |
2014 |
韩超 |
李延祥 |
甘肃省华亭麻庵三处冶铜遗址考察研究 |
116 |
2014 |
谭剑 |
李延祥 |
黑龙江省凤林古城出土铁器研究 |
117 |
2014 |
谭亮 |
潜伟、陈建立 |
古代冶铁模拟试验的温度和鼓风测量研究 |
118 |
2015 |
陈丽娟 |
李秀辉 |
郑韩故城冶铸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模式研究 |
119 |
2015 |
郭倩如 |
梅建军 |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问题初探 |
120 |
2015 |
胡苏龙 |
李晓岑、郭宏 |
新疆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画保护修复研究 |
121 |
2015 |
胡艳芬 |
李延祥 |
山东新泰周家庄墓地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 |
122 |
2015 |
李文欢 |
李延祥、陈建立 |
甘肃马鬃山玉矿遗址出土金属器的科学分析与研究 |
123 |
2015 |
穆浴阳 |
潜伟、铁付德 |
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研究(1958-1961) |
124 |
2015 |
王婕 |
马清林、章梅芳 |
先秦两汉时期八棱柱状饰物的科学分析研究 |
125 |
2015 |
王瑶华 |
章梅芳、刘兵 |
民国时期西医牙科的传入(1912-1937) |
126 |
2015 |
韦博 |
潜伟 |
大数据发展研究 |
127 |
2015 |
谢欣芮 |
李延祥 |
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北魏墓葬出土金属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 |
128 |
2015 |
徐润 |
李晓岑 |
云南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 |
129 |
2015 |
刘云 |
李晓岑 |
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的科学活动研究 |
130 |
2015 |
冯佐旻 |
梅建军 |
宋代仿古青铜器的初步研究 |
131 |
2015 |
刘洋 |
李延祥 |
内蒙古霍洛柴登遗址出土冶金遗物初步研究 |
132 |
2016 |
肖梦娅 |
陈建立、梅建军 |
豫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
133 |
2016 |
张星一 |
潜伟、石新明 |
北京钢铁学院建校初期校园艺术文化研究(1952年-1966年) |
134 |
2016 |
胡雨婷 |
梅建军 |
金属文物激光除锈技术研究——以辽代铁镞为例 |
135 |
2016 |
姜凯云 |
章梅芳、刘兵 |
湖南通道侗族织锦的传承与保护 |
136 |
2016 |
李戈 |
章梅芳 |
民国时期北京地区产科医疗研究 |
137 |
2016 |
李梦雨 |
李秀辉、赵凤燕 |
西安市出土汉代铁剑的初步研究 |
138 |
2016 |
李潘 |
潜伟、陈建立 |
基于GIS的延庆大庄科冶铁遗址群景观考古研究 |
139 |
2016 |
李甜静 |
李晓岑 |
云南个旧锡器研究 |
140 |
2016 |
刘亚雄 |
梅建军、陈坤龙 |
陕西临潼新丰墓地出土金属器的科学分析 |
141 |
2016 |
秦伯豪 |
李晓岑、郭宏 |
新疆吐鲁番胜金口出土石窟壁画的保护研究 |
142 |
2016 |
谢然 |
梅建军、杨军昌 |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陵出土金属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 |
143 |
2016 |
邹桂森 |
李延祥 |
古代麻江型铜鼓铸造工艺研究 |
144 |
2016 |
李昂 |
李延祥 |
美洲冶金考古新进展 |
145 |
2016 |
赵东明 |
何积铨 |
铁质文物电化学除氯相关技术研究 |
146 |
2016 |
林泽人 |
李延祥 |
广西梧州钱监遗址初步考察研究 |
147 |
2017 |
白旭冉 |
李晓岑 |
清代云南冶铜技术初步研究 |
148 |
2017 |
陈藩 |
潜伟、陈坤龙 |
新疆伊犁博物馆藏铜器的研究 |
149 |
2017 |
陈瑶 |
章梅芳 |
民国时期“女红”与社会性别研究——以女子家政教育为主线(1912-1937) |
150 |
2017 |
迟鹏 |
李秀辉 |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铜器与金银器的科学分析 |
151 |
2017 |
蒋建荣 |
魏书亚 |
故宫大高玄殿与毓庆宫建筑彩画分析研究 |
152 |
2017 |
李倩倩 |
魏书亚、马清林 |
山东青州龙兴寺石刻佛造像彩绘材料研究 |
153 |
2017 |
闵晨 |
陈坤龙、潘璐 |
广西合浦出土汉代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其腐蚀特征研究 |
154 |
2017 |
陶小凤 |
陈坤龙、何海平 |
银质文物封护用氟碳材料性能评价研究 |
155 |
2017 |
万鑫 |
马清林、李秀辉 |
“南海I号”沉船出水捆扎铁器脱盐技术研究 |
156 |
2017 |
颜建超 |
章梅芳 |
北京花丝镶嵌的历史变迁及相关问题研究 |
157 |
2017 |
杨晋松 |
郭宏、陈坤龙 |
成都武侯祠彩塑文物保护修复研究 |
158 |
2017 |
姚瑶 |
章梅芳、刘兵 |
民国时期家政教育中的烹饪技术与社会性别研究(1919-1949) |
159 |
2017 |
佟路明 |
李延祥 |
黑龙江阿城东川冶铁遗址初步考察研究 |
160 |
2017 |
任文勋 |
李延祥 |
军都山玉皇庙文化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与微量元素分析 |
161 |
2017 |
贾淇 |
李延祥 |
新疆哈密地区古绿松石矿考察及产源特征研究 |
162 |
2017 |
朱旭明 |
潜伟 |
陶鬲制作与加热过程模拟研究 |
163 |
2017 |
邓世日 |
李晓岑 |
清代云南采矿技术初步研究 |
164 |
2017 |
杜祖伟 |
李晓岑 |
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的历史贡献及地位 |
165 |
2018 |
李慧敏 |
章梅芳、刘兵 |
SSK视野中的壮医理论研究 |
166 |
2018 |
马颖 |
章梅芳、马清林、马泓蛟 |
河南巩义窑与河北邢窑青瓷、白瓷的分析研究 |
167 |
2018 |
洪传安 |
章梅芳 |
《大公报·医学周刊》的医学传播研究——以医学身体观为重点 |
168 |
2018 |
丁野 |
潜伟 |
华新水泥厂旧址机械设备三维激光扫描研究 |
169 |
2018 |
代全龙 |
李延祥 |
辽宁盖州青石岭山城冶铁遗物研究 |
170 |
2018 |
肖博 |
魏书亚 |
应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对蛋白质类胶结材料研究 |
171 |
2018 |
张雪 |
李秀辉 |
故宫大高玄殿金属构件的分析研究 |
172 |
2018 |
曹钰 |
潜伟、晋世翔 |
“真空阀门”研制历程研究(1957-1978) |
173 |
2018 |
杨波 |
陈坤龙、马清林 |
故宫平板玻璃的科学分析研究 |
174 |
2018 |
刘朵 |
何积铨 |
封护层抗裂性检测方法及仿古铸铁土壤腐蚀实验方法研究 |
175 |
2018 |
贺义恺 |
李延祥 |
中国古代诗词中反映的矿冶活动与技术初探 |
176 |
2018 |
付迎春 |
魏书亚 |
战国时期漆器的漆膜材料和制作工艺研究 |
177 |
2018 |
李硕阳 |
李延祥 |
云南东川玉碑地遗址冶炼技术研究 |
178 |
2019 |
谭晓龙 |
李延祥 |
河北省卢龙县蔡家坟遗址出土铜器及其冶铸遗物研究 |
179 |
2019 |
胡映芝 |
章梅芳、刘兵 |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STS研究 |
180 |
2019 |
王京 |
潜伟、马泓蛟 |
基于LIBS的南海I号出水龙泉系青瓷产地初探 |
181 |
2019 |
王全福 |
李秀辉、潘璐 |
军事博物馆藏明代火器综合研究 |
182 |
2019 |
唐小红 |
陈坤龙、张治国、韩向娜 |
考古出土脆弱漆木器的现场提取和修复材料研究 |
183 |
2019 |
徐莉娜 |
郭宏、陈坤龙 |
青海湟源县城隍庙壁画保护修复研究 |
184 |
2019 |
周瑞娟 |
潜伟、晋世翔 |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创作与翻译中的知识型变更(1904-1928) |
185 |
2019 |
马婧婕 |
魏书亚、何秋菊 |
修复材料对书画纸酸化的影响及脱酸研究 |
186 |
2019 |
高鑫 |
魏书亚、韩向娜 |
古陶瓷修复常用粘胶剂的性能研究 |
187 |
2019 |
蔡秋彤 |
成小林、陈坤龙 |
宜昌博物馆藏春秋晚期锡铅饰片的初步分析与清洗研究 |
188 |
2019 |
马燕洋 |
章梅芳 |
民国时期家庭卫生观念与知识的科学传播研究-以大众报刊为主要考察对象 |
189 |
2019 |
魏强兵 |
李秀辉、陈建立 |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部分金属器的科学分析 |
190 |
2019 |
徐振磊 |
何积铨 |
模拟铁质文物阴极保护及脱氯理论研究 |
191 |
2019 |
杨自然 |
魏书亚、马清林 |
原子层沉积AL2O3薄膜在银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
192 |
2019 |
张智博 |
李延祥 |
新疆东天山石人子沟遗址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
193 |
2019 |
童心 |
潜伟、亢宾 |
中国铁路机车历史图谱系研究 |
194 |
2019 |
杨钰 |
章梅芳、杨武站 |
明代都城勒名城砖考——兼析明代物勒工名制度 |
195 |
2019 |
张天杰 |
李延祥、王辉 |
宁夏中卫照壁山矿冶遗址研究 |
196 |
2019 |
严弼宸 |
李延祥、刘思然 |
基于红外光谱分析的粘土类遗存受热温度研究—以青铜冶铸遗存为例 |
197 |
2020 |
乔天昱 |
陈坤龙、郭宏 |
五当召却一拉殿壁画酥碱病害防治对策研究 |
198 |
2020 |
王柔 |
何积铨 |
银质文物电化学还原保护技术研究 |
199 |
2020 |
吴因 |
章梅芳、刘兵 |
盗墓小说折射的公众考古学问题研究 |
200 |
2020 |
肖庆 |
魏书亚 |
古代漆器漆膜的红外光谱定性定量方法研究 |
201 |
2020 |
陈熜 |
魏书亚、韩向娜 |
新疆哈密地区古生物化石的风化机理研究 |
202 |
2020 |
罗天艺 |
潜伟、黄明玉 |
文物辞典编纂研究--《中国冶金史 文物卷》发凡 |
203 |
2020 |
陆广 |
潜伟 |
中国古代冶金工匠名录研究 |
204 |
2020 |
苗孟荍 |
潜伟、黄明玉 |
基于知识组织的青铜器问世艺术与技术关系研究 |
205 |
2020 |
刘娜妮 |
陈坤龙 |
石峁遗址皇城台出土陶器的科学分析 |
206 |
2020 |
石晶晶 |
李秀辉 |
西安汉代桥梁遗址出土铁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
207 |
2020 |
王元锴 |
李延祥 |
电镜能谱检测古代瓷釉与青铜成分的误差分析与方法改进探索 |
208 |
2020 |
包铁铮 |
李延祥 |
吉林洮南四海泡子冶炼遗址群初步考察研究 |
209 |
2020 |
董小帅 |
李秀辉 |
先秦时期冶铸遗物检测分析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 |
210 |
2020 |
龚欣 |
陈坤龙 |
用于考古漆膜保护的丙烯酸酯类材料性能评价 |
211 |
2020 |
黄亚珍 |
魏书亚 |
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寺院壁画材料与工艺研究——以扎什伦布寺与塔尔寺为例 |
212 |
2020 |
李庆阳 |
章梅芳 |
基于本体的馆藏金银器类文物信息模型研究 |
213 |
2020 |
陶春云 |
章梅芳 |
身体测量与社会秩序——1904年至1932年中国身体体态与力量量化认知 |
214 |
2020 |
田小刚 |
李延祥 |
甘肃墩坪遗址出土青铜器科学检测分析 |
215 |
2020 |
张有才 |
潜伟 |
汉长安城武库出土铁甲的科学分析与保护 |
216 |
2020 |
张瑜 |
陈坤龙 |
故宫藏清代玻璃饰件制作技术研究 |
217 |
2020 |
赵绚 |
李延祥 |
甘肃齐家坪遗址和磨沟遗址出土绿松石探源研究 |
218 |
2020 |
韩玉 |
刘思然 |
荥阳官庄遗址出土铸铜陶范的科学研究 |
219 |
2020 |
王荣 |
李秀辉、田兴玲 |
“南阳I号”沉船出水铁器的综合研究 |
220 |
2020 |
赵文华 |
韩向娜 |
哈密古生物化石两种典型风化现象的机理研究 |
221 |
2020 |
李昕妍 |
章梅芳、刘兵 |
晚清民国时期仁丹在中国的传播(1908-1949) |
222 |
2020 |
刘莹 |
黄明玉、刘健宇 |
博物馆藏品状况报告标准化研究——以故宫博物院金属类文物为例 |
223 |
2020 |
石倩雯 |
黄明玉 |
面向馆藏文物编目的主题标引研究 |
224 |
2020 |
李京玲 |
章梅芳 |
缝纫机与晚清民国的女性生活(1858-1949) |
225 |
2020 |
郭姜 |
李秀辉、潘路 |
先秦时期金属文物与冶铸遗物检测分析资料整理与数据评价——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
226 |
2020 |
李思凡 |
郭宏、陈坤龙 |
重庆涞滩二佛寺石刻彩绘保护研究 |
227 |
2020 |
李鑫 |
郭宏、陈坤龙 |
内蒙古美岱召壁画空鼓病害治理方法研究 |
228 |
2021 |
吕凯 |
李延祥 |
莱芜地区七处冶炼遗址遗存调查研究 |
229 |
2021 |
张明阳 |
李延祥 |
赤峰北部地区三处炼铅遗址的研究 |
230 |
2021 |
王志雄 |
陈坤龙、邵安定 |
浙江衢州庙山尖土墩墓出土青铜器科学分析研究 |
231 |
2021 |
周辉 |
潜伟、周卫荣 |
基于光谱重建的纸质文物非接触式色度测量研究 |
232 |
2021 |
谈博伟 |
潜伟、铁付德 |
矿山考古勘探机器人研究 |
233 |
2021 |
丁怡 |
潜伟、杨蕊 |
中国工业类博物馆经营管理策略研究——以北京汽车博物馆为例 |
234 |
2021 |
马鹏 |
李延祥 |
河南安阳三处冶炼遗址调查研究 |
235 |
2021 |
董瑞瑞 |
魏书亚、马颖 |
天津蓟州塘坊遗址陶器残留物分析研究 |
236 |
2021 |
姜帆远 |
魏书亚、马清林 |
“南阳I号”出水与福建磁灶窑出土铅绿釉的腐蚀对比研究 |
237 |
2021 |
郭树衍 |
章梅芳、晋世翔 |
量化健康的历史研究——以血压指标的建立为例 |
238 |
2021 |
王安坤 |
魏书亚、马清林 |
登封城隍庙建筑彩画研究 |
239 |
2021 |
杨帆 |
陈坤龙 |
铜绿山遗址新出土冶金遗物研究 |
240 |
2022 |
陈笑钰 |
章梅芳 |
STS视角下清末民国女子体操研究 |
241 |
2022 |
樊伟 |
陈坤龙、李博 |
昆明太和殿金殿建造材料科学分析研究 |
242 |
2022 |
葛帅坤 |
李延祥 |
河北邯刑地区五处冶铁遗址初步调查分析 |
243 |
2022 |
宫鑫 |
刘思然 |
清涧辛庄遗址陶器的制作工艺研究 |
244 |
2022 |
桂丹 |
郭宏 |
成都廖家山墓地出土瓷器表面彩绘保护研究 |
245 |
2022 |
韩昊 |
潜伟 |
古代蹄铁的技术功能与早期传播 |
246 |
2022 |
姜继豪 |
李延祥 |
吉林集安北头东南遗址出土铁器及冶铁遗存研究 |
247 |
2022 |
李路希 |
魏书亚 |
明清官式建筑油饰材料和工艺研究 |
248 |
2022 |
林娜 |
魏书亚、马颖 |
郑州小双桥遗址缸类陶器残留物研究 |
249 |
2022 |
卢欣彤 |
潜伟 |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铁器夹杂物研究 |
250 |
2022 |
迪娜热·伊力哈木 |
章梅芳、刘兵、高柯立 |
技术女性主义视角下“大跃进”时期克拉玛依“铁姑娘”运动研究 |
251 |
2022 |
宋权帅 |
郭宏 |
成都蒲江博物馆明墓石刻彩绘保护研究 |
252 |
2022 |
田浩文 |
郭宏、朱剑 |
成都天府一街宋代窖藏瓷器工艺性质研究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
253 |
2022 |
田茹 |
潜伟、雷丽芳 |
中国近代印刷机的引进与发展(1810-1949) |
254 |
2022 |
王冲 |
李延祥 |
四处古代遗址出土铁器研究——兼论全锈蚀铁器制作技术的判定 |
255 |
2022 |
王祯 |
陈坤龙、马颖 |
古代失蜡法熔模材料辨识方法探索 |
256 |
2022 |
乌云塔娜 |
潜伟 |
景德镇御窑厂瓷窑结构仿真研究 |
257 |
2022 |
吴梦若 |
韩向娜、张治国 |
饱水考古木材模拟样品制备与评价方法研究——以“南海I号”沉船为例 |
258 |
2022 |
姚依璇 |
魏书亚 |
繁峙公主寺大雄殿彩绘文物制作材料与工艺分析 |
259 |
2022 |
张馨予 |
章梅芳、岳丽媛 |
社会性别视角下民国节育观念与技术的研究 |
260 |
2022 |
周倍加 |
李秀辉 |
金属文物科技信息的提取规范研究 |
261 |
2022 |
付力 |
黄明玉、吕军辉 |
基于数字技术的河南早期砖塔研究 |
262 |
2022 |
陈畅 |
章梅芳、朱洪启 |
新年画中的科普(1949-1985) |
263 |
2022 |
褚涵宇 |
陈坤龙、马颖、孙战伟 |
陕西清涧辛庄遗址陶器残留物分析 |
264 |
2022 |
董录明 |
韩向娜 |
陕西刘家洼出土漆器劣化原因和保护材料研究 |
265 |
2022 |
金翠 |
郭宏、李博 |
北京延庆花盆关帝庙壁画保护研究 |
266 |
2022 |
李梦凡 |
黄明玉 |
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之开放获取——现状、趋势与对策 |
267 |
2022 |
李思成 |
章梅芳、晋世翔 |
技艺、权力与礼仪——册封朝贡视角下明代冕冠的视觉性及历史图像 |
268 |
2022 |
刘凯特 |
Juan M.CANO SANCHIZ/刘乃涛 |
工业遗址记录表单的比较与设计——基于工业考古学背景 |
269 |
2022 |
刘田 |
刘思然、刘志岩 |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银器生产工艺与物料特征研究 |
270 |
2022 |
陆瑞婷 |
高柯立、郭福祥 |
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清代宫廷钟表——以雍正时期为中心 |
271 |
2022 |
秦振芳 |
韩向娜、张治国 |
有机硅氧烷用于海洋出水木质文物脱水定型研究 |
272 |
2022 |
谈睿佳 |
章梅芳、王传超、蔡文东 |
中国科技人物类展览文本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
273 |
2022 |
尤贵媚 |
郭宏 |
故宫大庖井井亭彩画病害与保护对策研究 |
274 |
2022 |
张静雯 |
黄明玉、刘健 |
中国书画文物创作者名称规范档构建研究 |
275 |
2022 |
朱柏林 |
陈坤龙、王冬冬 |
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圆明园中外交流研究 |
276 |
2023 |
付华 |
黄明玉 |
中国古代乐器文物主题词表构建方法研究 |
277 |
2023 |
刘远航 |
郭宏 |
菲律宾出土中国外销瓷器研究 |
278 |
2023 |
孟祥凤 |
郭宏 |
石窟危岩体治理技术发展研究 |
279 |
2023 |
胡梦玥 |
李秀辉 |
陕西渭河北岸中小型汉墓出土陶制文物的科学研究 |
280 |
2023 |
蒋凯运 |
高柯立 |
明国时期的国剧陈列馆研究 |
281 |
2023 |
李楠 |
李延祥 |
历史报矿论的演变与发展——从起源到当代 |
282 |
2023 |
梁壮 |
潜伟 |
考古出土中国古代玉剑饰研究 |
283 |
2023 |
刘惠妮 |
晋世翔 |
文明之先导——工业启蒙背景下南通博物苑的诞生 |
284 |
2023 |
龙澜 |
Juan Manuel CANO SAN |
工业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研究——基于北京地区案例调研的评价与建议 |
285 |
2023 |
钱瑜阳 |
章梅芳 |
玉皇庙墓地鹿纹与马纹青铜装饰品研究 |
286 |
2023 |
孙树林 |
李秀辉 |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学科建制化研究(1952-1965)——以展示为目的 |
287 |
2023 |
田灏 |
陈坤龙 |
川东地区出土巴蜀青铜器制作技术研究 |
288 |
2023 |
温婧琦 |
郭宏 |
北京大渠墓葬出土彩绘陶楼研究 |
289 |
2023 |
夏文静 |
潜伟 |
矿山机械遗产前期评估研究——以北京密云铁矿为例 |
290 |
2023 |
肖娟英 |
刘思然 |
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陶建筑构建材质研究 |
291 |
2023 |
曾晓天 |
陈坤龙 |
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青铜器再研究 |
292 |
2023 |
张文平 |
Juan Manuel CANO SAN |
京西王平村煤矿地面遗存的工业考古研究 |
293 |
2023 |
章文杰 |
郭宏 |
明清官式建筑油饰彩画地杖粘结材料改性研究 |
294 |
2023 |
周祝捷 |
黄明玉 |
基于VRA Core的民间文物艺术品元数据规范研究 |
295 |
2023 |
任永康 |
李延祥 |
赤峰北部五处新见冶炼遗址初步研究 |
296 |
2023 |
孟刘美 |
章梅芳 |
女科学家李大斐学术生涯研究 |
297 |
2023 |
袁铨 |
韩向娜 |
基于语义分割的明清官式建筑油饰彩画龟裂与脱落识别 |
298 |
2023 |
于鹤云 |
高柯立 |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甜菜种植与加工研究 |
299 |
2023 |
周斌 |
魏书亚 |
商周时期鲁中南地区生业经济研究:以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为例 |
300 |
2023 |
周子济 |
李延祥 |
山东章丘龙山杏行地遗址出土冶金遗物初步探究 |
301 |
2023 |
刘珈如 |
郭宏 |
馆藏辽代墓葬壁画表面污垢清洗技术研究 |
302 |
2023 |
杨欣 |
陈坤龙 |
双向电迁移青铜文物保护技术基础研究 |
303 |
2023 |
姜心玉 |
章梅芳 |
民国时期女打字员研究(1915-1949) |
304 |
2023 |
程枭翔 |
李延祥 |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铁质文物锈蚀产物半定量方法研究 |
305 |
2023 |
林俊伶 |
刘思然 |
青铜文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应用 |
306 |
2023 |
吴熙 |
潜伟 |
北京电子管厂技术创新史研究(1951-1966) |
307 |
2023 |
宋平儿 |
潜伟 |
宋金时期定窑酱釉和紫釉瓷的呈色机理研究 |
308 |
2023 |
袁柯 |
刘思然 |
郑州商城遗址陶器材质特征研究 |
309 |
2023 |
胡茜茜 |
刘思然 |
基于机器学习的古代铜冶金微遗物反射光谱判别方法研究 |
310 |
2023 |
黄琦钧 |
韩向娜 |
水下文物临时固型材料和提取技术研究 |
311 |
2023 |
史姝璇 |
魏书亚 |
明清官式建筑裱糊材料与工艺研究 |
312 |
2023 |
管恩江 |
章梅芳 |
民国小学自然教科书研究(1922-1945) |
313 | 2023 | 张芷月 | 韩向娜 | 清代官式裱作用纸的保护材料研究 |
314 | 2024 | 包宜坪 | 郭宏 | 内蒙古五当召当圪希德殿壁画空鼓病害治理研究 |
315 | 2024 | 曹梦洁 | 章梅芳 | 技术、职业与性别——近代中国电话女接线生研究(1882-1949) |
316 | 2024 | 曹圣豪 | 晋世翔 | “受控词表”理论的历史发展与实践——以艺术和建筑叙词表AAT为中心的考察 |
317 | 2024 | 陈璐 | 陈坤龙 | 清宫“紫金琍玛”技术考 |
318 | 2024 | 戴森 | 章梅芳 | 国家的工人:新中国景泰蓝的社会史研究(1949-1980) |
319 | 2024 | 高祎 |
刘思然 | 中商时期铸型材料的性能研究 |
320 | 2024 | 郭灵娟 | 韩向娜 | 酶催化原位加固饱水木质文物 |
321 | 2024 | 林文琦 | 章梅芳 |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史理论研究 |
322 | 2024 | 潘博华 |
刘思然 | 郑州商城与瑞昌铜岭遗址铜矿石贮藏坑微遗物研究 |
323 | 2024 | 孙维静 | 郭宏 | 基于荧光应力传感技术的壁画龟裂起甲病害研究 |
324 | 2024 | 田蕊 | 陈坤龙 | 金文冶金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
325 | 2024 | 汪杨 | 陈坤龙 | 成都龙泉驿洪河村宋墓出土铅锡器的制作技术与腐蚀特征研究 |
326 | 2024 | 王博 | 魏书亚 | 基于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的古代酒类残留物分析方法研究 |
327 | 2024 | 王舒云 |
潜伟 | 天铁瓷研制过程中瓷釉的科学分析 |
328 | 2024 | 闻悦 |
高柯立 | 从宫廷到地方——北京宫毯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
329 | 2024 | 吴慧敏 |
刘思然 | 明代云南大理和鹤庆地区银铅冶炼技术研究 |
330 | 2024 | 肖金鹏 |
李延祥 | 广西浦北县越州故城出土金属器及冶金遗物研究 |
331 | 2024 | 原野 |
陈坤龙 | 北京地区新出汉代铁器与冶铸遗物研究 |
332 | 2024 | 张彤 |
郭宏 | 基于化学变化的运河沉船樟木降解程度评估研究 |
333 | 2024 | 张瑶瑶 |
魏书亚 | 基于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的古建筑木材区分方法研究 |
334 | 2024 | 白树新 | 李延祥 |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及周边墓葬出土金属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
335 | 2024 | 白雪琦 |
李延祥 | 大连营城子汉墓出土金属器科学分析研究 |
336 | 2024 | 常紫琪 | 黄明玉 | 博物馆藏品图像资源的传播与利用——以IIIF为主要工具的考察与分析 |
337 | 2024 | 代黎洋 |
韩向娜 | 内蒙古鄂托克8号遗址馆恐龙足迹化石风化治理研究 |
338 | 2024 | 丁一 |
潜伟 | 百炼钢工艺研究 |
339 | 2024 | 胡树人 |
潜伟 | 泌阳东高庄遗址出土冶铁遗物研究 |
340 | 2024 | 黄燕 |
郭宏 | 基于多种光谱技术的油画颜料识别与绘画技法研究 |
341 | 2024 | 李俊男 |
Juan | 中国工业博物馆环境教育研究 |
342 | 2024 | 刘田田 |
韩向娜 |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饱水考古木材物理力学性能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
343 | 2024 | 刘志峰 |
潜伟 | 沈阳工业博物馆的藏品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
344 | 2024 | 母昊妮 | 高柯立 | 伪满奉天博物馆与日本殖民中国东北的“满洲文化观”建构 |
345 | 2024 | 宋文怡 | 黄明玉 | 博物馆当代物件的价值评估与取得方式 |
346 | 2024 | 唐梦真 | 黄明玉 | 主题词表与文物信息可视化探究——以北京琉璃河遗址青铜容器文物概念为例 |
347 | 2024 | 张梦欣 | Juan | 馆藏工业文物元数据规范研究 |
348 | 2024 | 赵楹 | 魏书亚 | 基于陶器残留物分析的甘青地区5600-3000BP动物资源利用研究 |
349 | 2024 | 李贺 | 章梅芳 | 冲突与妥协——科技馆展览设计过程中甲乙方互动实践的研究 |
350 | 2024 | 王通文 |
郭宏 | 炳灵寺石窟上寺第4窟西壁壁画保护研究 |
351 | 2024 | 叶梦迪 | 李延祥 | 《本草纲目》中的金类药物整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