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81讲: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易县罗汉像的原料与产地研究
时间: 2018-10-25 点击: 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主讲人简介:
奈杰尔·伍德(Prof. Nigel·Wood, 1953-),
威斯敏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牛津大学考古研究所访问学者
,英国著名的中国古陶瓷研究学者。他于1970年代末开始从事瓷器的历史与科技研究,尤精于远东瓷器研究。奈杰尔·伍德教授在汉普郡的工作室有十年(1974-1984)的制陶和制瓷经验,自1973年以来就东亚、欧洲和中东地区的陶瓷技术问题已发表一百余篇文章。他的两本著作《中国釉料》(Chinese Glazes, 1999)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部第12分册·陶瓷技术卷》(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Joseph Needham, Vol V, part 12, 2004)被Choice杂志评为杰出学术著作。
近年来,伍德教授一直关注易县三彩罗汉像的相关研究,在2017年伦敦大学学院举行的“早期高技术陶瓷研讨会”(Early High Technology Ceramic Meeting)上,伍德教授对易县罗汉像的产地做了一些新的解释。
讲座概述:
1912年,中国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的一座山洞中,发现了一批精美的三彩罗汉像。这些珍贵的罗汉造像旋即就被运送出国,从此流失世界各地。据统计,目前有10尊易县罗汉像散见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所藏3尊罗汉像的热释光分析已经表明,这些罗汉像大致产于中国的辽金时期。但由于易县本地并无重要窑口,故这些罗汉像应是在别处制作后运送至易县,其原初的产地仍不明晰。
奈杰尔·伍德教授对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所藏易县罗汉像残件的最新研究为这批造像的产地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这件罗汉像曾是德国柏林博物馆的藏品,1945年盟军轰炸柏林的炮火使其遭到损坏并从此不知所踪,直到2001年才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东方部的一个库房中重见天日。伍德教授等对从该罗汉像残件取得的样品,以及北京琉璃渠窑、河北观台磁州窑现代制瓷粘土与三彩残片样品进行了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研究表明罗汉像胎体的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同北京琉璃渠窑的样品较为接近,而与观台磁州窑有所差异。该研究使我们对易县罗汉像的产地以及琉璃渠窑制瓷原料的特征有了全新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