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97讲:以考古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释考古遗迹的尝试——以新疆温泉县博尔塔拉河上游的研

主讲人

贾伟明

(悉尼大学考古系研究员)

 

时间

2019年5月14日 10:00

 

地点

冶金楼616室
 

 

主讲人简介

贾伟明教授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后专门从事东北史前考古学研究。2000年取得澳大利亚压麦觉理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田野考古的实践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史前农牧业的考古教学和科研,研究方向涉及环境考古学理论、聚落考古研究、黑曜石及淀粉科技考古、牧业考古等,曾与吉林大学合作“东北地区史前人类与黑曜石”的项目,这项研究首次系统的分析了东北地区火山玻璃资源的分布及古代人类如何利用、控制和分配这一资源,该研究引起了包括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学者在内的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文物》《西域研究》《北方文物》《Antiquity》等考古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中国东北地区的采集狩猎向农业的转化》。目前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新疆温泉阿敦乔鲁史前游牧社会的形貌、生计模式、社会复杂化进程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


 

讲座概要

对现代游牧民族进行民族考古学研究,即以考古学为目的对现代牧民进行深入的民族学调查,如:了解牧民如何利用草场,如何在干旱、寒冷地区生存等。这些调查内容对于理解和阐释史前时期的人们如何在这些地区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考古学理论中的 “民族考古学” ,或者称为 “中介理论”,又或叫“过程主义”。该方法曾被“后过程主义”学派严厉批驳,有些批驳甚至过度激化,以至于后来的很多考古学家避免在文章中使用“民族考古学”这一概念。然而,考古学研究的实践越来越证实经过批判的“过程主义”,即自觉地避免在应用中的简单化,或进行简单化的类比,使得“中介理论” 和“民族考古学”的应用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的考古学实践,就是这样一次民族考古学研究的尝试。
 

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是2011年开始发掘的一处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其所在的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小环境使这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自然资源。一般来说,海拔在低于1000米的博尔塔拉河中上游的河谷都是较开阔的冲击平原,冬季降雪较多,春季温暖,植被回春发芽都比高海拔地区早;海拔2000米左右面向南的山坳里,冬季温暖;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场,有短暂的夏季,多雨且凉爽宜人,草场生长茂盛,但冬季多雪且极其寒冷。当地牧民多年形成的垂直转场的季节性游牧生计,有效的利用了这里有限的自然资源。利用民族考古学的方法,研究者调查了新疆温泉县本地牧民传统的转场游牧活动,了解其如何有效地利用不同季节的牧场,并同时以各类科技考古手段发现的证据为依据,对阿敦乔鲁遗址所代表的史前社会的生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该研究实例可充分说明在史前考古研究中,正确使用民族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