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53讲:丝绸之路上的知识交流——杨益民教授
时间: 2017-06-14 点击: 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科技史
主讲人:杨益民 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时间:2017 年 6 月20日(周二)上午10:00
地点:冶金楼 616 室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上有着悠久的知识交流历史,包括动植物利用、冶金、陶瓷和玻璃技术等。对古代遗存开展科技分析,获取其“潜”信息,探讨其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可为知识交流提供丰富信息。本讲座涉及甘青地区早期青铜时代外来文化因素的可能携带者、奶在亚洲的传播、东西方面食文化的互动、麻黄、大麻、芝麻、豌豆等经济作物的利用,釉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块炼铁技术对中国铅钡玻璃起源的可能影响。
主讲人介绍:
杨益民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有机残留物分析、珠子和硅酸盐材料(包括玻璃、玉器和陶瓷等);致力于运用现代科技方法挖掘古代遗存的潜信息,开展先进谱学分析的文物适用性研究,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活动和复原古代社会,解决相关考古学问题,并为文物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撑。
杨益民教授率先在国内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古代遗存中蛋白质的种类和种属,在先民的动植物利用、人类活动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获取了较多的潜信息,推动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 迄今为止,已在《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Archaeometry》《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等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014年小河墓地开菲尔奶酪的论文被《Nature》选为“研究亮点”;2015年血残留物的论文刊登在《Analytical Methods》上,被选为热点文章之一;2016年殷墟甲骨文刻划工艺论文刊登在《Mirc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上,被选为封面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