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读书会第六期

题    目:冶金实验考古
主    讲:刘海锋
主要内容:新考古学的诞生为现代实验考古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冶金考古学者在矿石的开采和加工、金属冶炼和铸造、金属制品的加工和使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考古研究,对于解决古代冶金技术、复原古代冶金活动及其组织与管理方式、冶金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国外学者在青铜冶炼、块炼铁冶炼和特殊钢铁制品模拟实验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国内学者在青铜铸造和黄铜冶炼等领域的工作亦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生铁冶炼、铸造、制钢和金属制品使用性能以及冶金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国外冶金实验考古的案例也为国内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其中Tylecote R F, Peter Crew, Simon Timberlake, Günther Woelk, Gill Juleff等人的工作最为充分。本次将以Günther Woelk, Peter Crew分别在炼铜和炼铁的工作为例考察国外的冶金实验考古工作。

时间:2012.04.19   晚7:00-8:00
地点:冶金楼906

参考文献
1.GüntherWoelk, Peter Gelhoit, Wolfgang Bunk. Reconstruction and opperation of a bronze age copper-reduction furnace[J]. Metallurgical Antiqua, 1998,8:263-27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铜绿山工作队. 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再次发掘—东周炼铜炉的发掘和炼铜模拟实验[J]. 考古,1982,1:18-22.
3.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 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1981,3:287-302.
4. Peter Crew. The experimental production of prehistoric bar iron[J]. Journal of historical metallurgy society,1991,1:21-36.
5. Gill Juleff. An ancient wind-powered iron smelting technology in Sri Lanka[J]. Nature,1996,4:60-6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