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考试科目大纲
时间: 2018-09-28 点击: 次
来源:科技史 作者:admin
笔试科目
065100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348
文博综合:
一、考试性质与范围
《文博综合》(代码348)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考试课程,旨在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点考察考生对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本课程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闭卷笔试。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采用任选答题的形式,兼顾各校专业方向的差异。
三、考试形式与分值
1
、名词解释,15道备选题,任选10题作答,每题10分,共100分;
2
、简答题,7道备选题,任选4题作答,每题25分,共100分;
3
、论述题,4道备选题,任选2题作答,每题50分,共100分。
四、考试内容
1.
文物学与博物馆学
1.1
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对象和任务
1.2
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发展(各阶段具代表性的理论、方法、学术著作、重要实践等)
1.3
文物学、博物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4
文物学、博物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5
文物的性质、定名原则与方法
1.6
博物馆的定义、功能与类型;博物馆藏品征集、鉴定、管理、陈列与展览;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2.
考古学
2.1
考古学的定义、对象、任务和主要分支
2.2
考古遗址的类型、材料整理与阐释方法
2.3
中国考古学知识
旧石器时代: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文化,各时期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早、中晚期代表性文化。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西地区各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掌握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范围、地理分布,主要的文化特征。
青铜时代:夏商周三代主要考古学文化及其时空框架,主要文化的特点如陶器、铜器、玉器,主要城址和墓葬。
铁器时代:了解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城址和重要墓葬特点。
3.
科技考古
3.1
科技考古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研究领域
3.2
考古年代学(测年方法及特点)
3.3
动植物考古(基本方法与主要任务)
3.4
手工业考古(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等的基本方法与主要任务)
3.5
科技考古常见分析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4.
文化遗产保护
4.1
文物保护的目的、特征及研究内容
4.2
现代文物保护理论与发展(早期实践及其发展历程;现代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4.3
文物保护的原则、规范及其含义
4.4
文物保护的基本流程、预防性保护
4.5
不同材质文物文物保护技术基本知识(金属漆、陶瓷器、竹木漆器、壁画、石质文物、书画、纺织品等)
087000
科学技术史
616
中国通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与范围
《中国通史》是科学技术史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中国通史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历史相关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中国通史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与分值
考试时间:180分钟
总 分:150分
考试方式:闭卷
题 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四、考试内容
1
、原始社会
1.1
从原始社会到氏族制的出现
1.2
氏族公社时期
1.3
古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2.1
夏 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2
商 奴隶社会的发展及其崩溃
3、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3.1
西周 中国封建领主制社会
3.2
春秋 封建领主经济的发展和地主经济的萌芽
3.3
战国 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
4、秦汉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和封建统一国家形成、确立时期
4.1
秦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形成
4.2
西汉时期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确立
4.3
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的扩张和统一国家走向瓦解
4.4
秦汉时期的文化
5、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各民族封建割据和南方封建经济发展时期
5.1
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
5.2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
5.3
东晋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5.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6
、隋唐 封建经济向上发展和统一国建的重建时期
6.1
隋朝 统一国家的再建
6.2
唐前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6.3
唐后期的政治经济
6.4
隋唐文化
6.5
唐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7
、五代十国宋辽金元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矛盾复发时期
7.1
五代十国
7.2
北宋和辽的对峙时期
7.3
南宋和金的对峙时期
7.4
回纥 僮族 大理
7.5
元朝的统治和元末农民起义
7.6
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的文化
8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进一步强化及其走向衰败时期
8.1
明前期的经济政治措施
8.2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 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
8.3
明朝的民族关系
8.4
明朝的对外关系
8.5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
8.6
清兵入关及其统一全国
8.7
清朝的社会经济
8.8
清朝的政治 清朝统治下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8.9
清朝的对外关系
8.10
明清的文化
9
、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中国 人民反侵略战争和农民革命(1840-1864年)
9.1
鸦片战争
9.2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农民革命的酝酿(四十年代)
9.3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前期革命斗争
9.4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斗争
10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864-1895年)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895-1901年)
10.1
各地武装斗争对反动统治秩序的继续打击(1864-1873年)
农民进行恢复生产的斗争(1864-1880年)
10.2
中国社会开始加速半殖民地化;洋务派所谓“新政”及其初步破产(1864-1885年)
群众反动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
10.3
官办民用企业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0.4
中国沿边遭受侵略和中法战争
10.51885-1894
年的一般形势和中日战争
10.6
民族危机和社会变化
10.7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戊戌变法
10.8
民族危机继续发展 义和团农民反帝运动
11、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及其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11.1
二十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1901-1905年)
11.2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势的发展(1905-1911年)
11.3
武昌起义和清王朝的覆灭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1.4
辛亥革命前后的蒙古和西藏
11.5
袁世凯篡窃政权和二次革命 封建主义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
11.6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
11.7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工人阶级的壮大
11.8
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
828
科学技术概论:
一、参考书目:
胡显章 曾国屏 《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年
赵锡奎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2015年
二、掌握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概论》第一编至第三编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第一章至第十三章
846
文物保护基础:
一、
考试性质
《文物保护基础》(代码846)是科技史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考试课程。旨在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
考试要求
本课程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闭卷笔试。包括概念和分析论述等不同形式的题目。
三、考试内容
1.
概念。
1.1
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的分类。
1.2
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
1.3
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意义;
1.4
文化遗产的宏观保护: 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管理;考古伦理观;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
2.
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性;
2.1
文物的历史价值
2.2
文物的艺术
2.3
文物的科学价值
2.4
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
3.
文物保护的原则和理念
3.1
不改变文物原状,强调保护文物的原状和原生环境的主要性
3.2
强调预防性保护的理念(通过控制保存环境来保护文物)
3.3
强调最小干预或介入原则(保护方法和材料的保守性要求)
3.4
强调可逆性或可再处理性,注意保护材料与文物材料的适应性
4.
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4.1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如敦煌壁画,承德避暑山庄等的保护实践
4.2
其他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如庞贝古城,罗马市中心的古代遗迹的保护
5.
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
5.1
考古现场保护的理念
5.2
现场保护应准备的材料
5.3
现场保护的特性
5.4
对保护材的要求
6.
博物馆中的文物保护
6.1
预防性保护,环境对文物的影响
6.2
干预性保护,不同材质文物文物保护技术基本知识(金属漆、陶瓷器、竹木漆器、壁画、石质文物、书画、纺织品等)
7.
现代科学分析仪器在文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
7.1
利用现代科学分析仪器对文物的本体材料、病害的研究
7.2
利用现代科学分析仪器对保护修复材料及环境因素的研究
复试科目
582
专业综合(适用于文物与博物馆)
一、考试性质
文博专业复试旨在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考试要求
本课程重点考察考生对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本课程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闭卷笔试。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采用任选答题的形式,兼顾各校专业方向的差异。
三、考试内容
1.
文物学与博物馆学
1.1
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对象和任务
1.2
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发展(各阶段具代表性的理论、方法、学术著作、重要实践等)
1.3
文物学、博物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4
文物学、博物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5
文物的性质、定名原则与方法
1.6
博物馆的定义、功能与类型;博物馆藏品征集、鉴定、管理、陈列与展览;当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社会议题。
2.
考古学
2.1
考古学的定义、对象、任务和主要分支
2.2
考古遗址的类型、材料整理与阐释方法
2.3
中国考古学知识。
3.
科技考古
3.1
科技考古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研究领域
3.2
考古年代学(测年方法及特点)
3.3
动植物考古(基本方法与主要任务)
3.4
手工业考古(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等的基本方法与主要任务)
3.5
科技考古常见分析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4.
文化遗产保护
4.1
文物保护的目的、特征及研究内容
4.2
现代文物保护理论与发展(早期实践及其发展历程;现代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4.3
文物保护的原则、规范及其含义
4.4
文物保护的基本流程、预防性保护
4.5
不同材质文物文物保护技术基本知识(金属漆、陶瓷器、竹木漆器、壁画、石质文物、书画、纺织品等)
521
综合科技史:
一、参考书目:
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杜石然 《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科学出版社; 第1版,2003年3月
二、掌握的主要内容
《科学的历程》绪论及第一至第九卷内容
《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第一章至第九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