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220讲《技术援助vs文化输出:地理学家葛德石与美国战时文化援华项目(1942-1946)》
时间: 2020-11-18 点击: 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科技史
主讲人
张 藜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教授,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时 间
2020年11月20日 15:00
地 点
冶金楼616
张藜,女,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教授,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中国现当代科学史、化学史、口述科技史。十年来担任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联络组织国内同仁,抢救挖掘和整理百年来记录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珍贵史料,推动了科学史研究的基础性建设;主编科学家传记百余册,成为研究中国现代科技史的重要文献;策划和组织科学家主题展览等活动,在科学史研究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主编中国科学家故事绘本《共和国脊梁》已分别获“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金奖”等多种科普奖项。
讲座概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和英国均设立对华文化援助计划,以援助亚洲的抗日战争,并根据各自的利益塑造战后世界。美国于1942-1945年间派遣30位科技专家、医疗卫生专家和人文学者赴华。其中,熟谙中国与亚洲地理、享有国际学术声誉的地理学家葛德石作为战时美国援华文化项目派出的访问教授和国务院驻华代表,于1942年底第三次赴华,但于七个月后被提前召回。本次报告以中美外交关系为背景,考察葛德石战时赴华经历,揭示其所负有的外交使命。其次说明地理如何同时成为葛德石的研究对象,成为其促进中美文化关系的工具以及对中国外交政策建议的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对葛德石和李约瑟在战时中国的经验比较,说明二人对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国科学文化观念)的不同理解,导致他们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中国事务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也呈现出战时外交关系中技术援助与文化输出两条路径之间的张力。这一案例表明,科学技术在外交议程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已成为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一个鲜明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