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65讲:传入与仿制:中国境内出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的科学分析——刘煜副研究员

刘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摘要
    塞伊玛 - 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 通常被认为是欧亚草原地区的典型器物,近年来不断在中国内陆青铜时代的遗址中被发现,共 13 件。其中,发掘品 6 件:包括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 4 件、西宁沈那遗址 1 件,安阳刘家庄北地宜家苑小区 1 件,其余 7 件藏于国家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山西工艺美术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及南阳博物馆。这些铜矛的形制不尽相同,与欧亚草原的样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除宜家苑铜矛属于晚商,其他铜矛大多 属于齐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末期阶段,绝对年代大概在公元前 1800 ~1600 年之间,山西工艺美术馆藏的那一件时代稍早。 本文利用便携式 X 荧光能谱仪、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 SEM-EDS )等方法,对淅川四件铜矛、西宁沈那铜矛以及安阳铜矛的成分及金相组织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这 6 件铜矛均为铸造而成,但使用的合金种类有差别。淅川出土的 4 件与西宁沈那的均为红铜,而安阳铜矛则为锡青铜。我们使用取样分析的结果,同便携式 X 荧光无损分析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这意味着使用后者探讨问题的时候需要更加审慎。考古学家指出, 中国境内的塞伊玛 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与其原型差别较大,已不具有太多的武器功用,很可能属于礼仪或仪仗性质的礼器,红铜的材质更证明了这一点,这可能源于在传入的过程中发生了本土化的改造和仿制。
刘煜,陕西省清涧县人,1972年7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97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工作,副研究员。长期以来致力于金属技术史,特别是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研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