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125讲--中国古代科学的“诗性”和“礼性
时间: 2016-03-15 点击: 次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作者:admin
Poetry and Rituality of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主讲人:孙小淳教授
时 间:2016年3月17日(周四)上午10:00
地 点: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楼616室
内容提要: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要点是,对科学的历史的认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形象,即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反过来,对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会对科学编史学产生影响。要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历史,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科学的性质有充分的认识。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如果把科学理解为现代科学,则世界上没有一个古代文明有过“科学”。但这一点也不会妨碍科学史家们去做诸如“希腊科学史”、“印度科学史”、“中国科学史”、“中世纪科学史”这类的研究。我们今天被称之为“科学”的东西,本来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以不同的形态存在过,与人类知识与文化的其它方面共生。
康德对科学有个定义:“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照这个定义,科学是知识,是一个知识系统,而且是一个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照这个理解,完全可以说中国古代有科学。但是,要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或者说探讨中国古代科学的编史学问题,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科学的性质有深入的了解。可以用“诗性”和“礼性”来概括和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性质和特点。“诗性”在于科学创造之中,“礼性”在于科学应用之中。
主讲人简介:
孙小淳,1964年12月出生,江苏溧阳人。1984年获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学位(1992年1月至1993年12月期间为荷兰皇家科学院分子与原子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993年12月至2015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8月至2003年4月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8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