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汶-北京前现代自然哲学史工作坊”简介

在中西历史进程中,关于自然的哲学、科学探索与技术实践一道,在寻找解释自然现象彼此联系的方式与原因的同时,不断转化为推动人类进步的物质性力量。围绕上述过程的历史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传统中有关自然世界的本体论承诺如何同物质领域的实践活动彼此关联并产生相互影响。


“鲁汶-北京前现代自然哲学史工作坊”将在上述基本问题下,聚焦“MATERIA, 气/QÌ”这对自然哲学基本范畴,考察各自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变化与发展,揭示其深层历史结构。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基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自然哲学强调宇宙的质形结构,即物质性世界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大约同一时期,中国思想家阐述了另一种精致的自然哲学:“气”和“理”间的相互交织是化生万物的动力,宇宙由气组成,理在其中被个体化。


工作坊采用全球史、比较史方法,聚集中国、欧洲学者开展题为“质料、气,及其知识型”(MATERIA, 气/QÌ, AND THEIR EPISTEMES)的系列研讨。研讨内容既涵盖形而上学、物理学等较为抽象的自然哲学基础问题,同时也包括炼金术、医药学、天气预测、音乐演奏、器物制作等具体理论建构与技术实践活动,旨在上下融贯地展示不同传统中,抽象的物质性原则——MATERIA”和“气”——如何在实际历史中被承诺、讨论、运用与传播。


工作坊由北京科技大学晋世翔博士和比利时鲁汶大学 Nicola Polloni博士共同召集,在中国和欧洲正在进行的不同层面的研究中,深化并提出一系列关于“MATERIA”和“气”的原创性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偏向哲学史本身:欧洲经院传统质形论与新儒家理气论是否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可比较性?这种哲学冒险可能会产生哪些隐藏的理解与误解?与之形成对比的问题则注重考察历史行动者的具体研究、实践及其语境。相关问题表述为:关于“MATERIA”和“气”的多元认识是如何同中国和欧洲关于自然哲学本体论关联起来?如果这种关联是双向的,那么哲学辩论又如何受到实用科学的影响?简言之,通过讨论哲学和科学技术史上的相关案例,工作坊将集中研究前现代中国与欧洲提出的不同自然哲学理论与物质世界发生关联时带来的收获与困难。


相关网站:https://potestas-essendi.com/materia-qi-and-their-epist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