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简介


  科学技术中的妇女研究由来已久,因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而兴起的性别与科学研究迄今亦有半个世纪的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国外一批学者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科学技术史,产生了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在国际科学技术史领域影响深远。

相应地,国际科学史学会(DHST)、美国科学史学会(HSS)、美国技术史学会(SHOT)分别成立了“科学、技术与医学中的妇女与性别委员会”、“科学技术史的女性核心小组”和“技术史中的女性兴趣小组”等专业网络。这些组织特别关注科技领域的女性角色与地位,为对科学、技术与医学史中的妇女或性别问题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交流平台;目标是支持“性别与科学、技术和医学”研究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推动科技领域女性的职业发展。

10余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在已有的妇女科技史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分析视角来探讨科技领域的妇女和性别议题,亦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较为松散的兴趣团体。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促进从事妇女科技史,以及性别与科学研究的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并与国际相关专业组织实现良好接轨,繁荣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特请示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下设“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性别与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宗旨促进性别与科学研究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从社会性别这一重要视角丰富对科学、技术与医学及其历史的理解,推动社会对科技领域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主要工作包括:

1. 坚持学会宗旨,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会工作任务,制定本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计划。

2. 建立从事妇女科技史、性别与科学研究的学者网络,定期组织开展性别与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3. 提升科技领域性别平等议题的社会关注度,促进科技政策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委员会组织架构:

主任(1人):刘兵;

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1人):章梅芳;

副主任(2人):聂馥玲,董美珍;

副秘书长:秦佩恒,张朵朵;

理事(28人):吴小英、李真真、赵兰香、黄小茹、秦佩恒、洪伟、王一方、甄橙、唐文佩、刘晓、詹琰、徐飞、付邦红、任玉凤、聂馥玲、张培富、范春萍、蔡双喜、尤洋、宋琳、骆晓戈、董美珍、韦丹芳、张朵朵、图力古日、姜虹、刘兵、章梅芳(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