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举行全体教职工理论学习
时间: 2024-04-29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田忠婷
4月17日中午,科技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职工理论学习暨第174期学术午餐会在逸夫科技馆二楼报告厅举行。研究院院长潜伟做了题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与科技教育”的报告。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兆华、副部长王丽红出席此次活动。报告会由研究院党委书记耿小红主持。
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近代钢铁工业发展、近代钢铁教育和近代钢铁科技。
在第一部分,潜伟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的兴起历史。18世纪至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与钢铁技术相继发展,焦炭炼铁,搅炼法钢、转炉炼钢、平炉炼钢法先后出现,钢铁产量持续上升,而此时中国还处在土法炼铁时期。自强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建造兵工厂,并在外国工程师的帮助下开始炼钢。1890年在贵州建成的青溪铁厂应该被视为真正意义上近代中国第一座钢铁厂,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建设留下了宝贵遗产。
第二部分潜伟着重介绍了汉冶萍公司的兴亡史,来阐述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兴建汉阳铁厂;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立了“汉冶萍煤铁矿有限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炼铁炼钢能力不断提高,但因失去矿权、汇率波动、炼焦选址等问题致使产品没有竞争力,1925年全部冶炼设备停产,逐渐走向衰败,1948年彻底解体。此外,潜伟还介绍了六河沟铁厂、和兴钢铁厂、保晋公司阳泉铁厂、龙烟公司石景山铁厂、本溪湖煤铁公司、鞍山制铁所、昭和制钢所以及等钢铁企业,以及抗战时期迁往后方的钢铁工业,并指出局势动荡、部门权争、资金保障不到位、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不足等原因,造成近代民族钢铁工业发展艰难。
第三部分潜伟介绍了中国近代的钢铁教育。中国近代矿冶高等教育始自1895年北洋大学成立的矿冶系科。自1902年起,汉阳铁厂开始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中国第一位钢铁工程师吴健便出自这里。此外,中国一些学校也开始重视钢铁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钢铁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在各钢铁企业中承担了相应的工程建设和生产技术工作,并随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衰在各企业间流动。
第四部分中国近代钢铁科技中,潜伟介绍了近代成立的与钢铁有关的科研机构与科技设团,包括中央研究院钢铁试验场、兵工署材料试验处、经济部矿冶研究所以及中国矿冶工程学会等,及其所做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工作。潜伟指出了战乱影响、产业需求相对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师资队伍力量分散、工程教育理念落后等近代钢铁科技与教育落后的原因,充分说明只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钢铁人才培养和技术水平才真正得到进步,钢铁工业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最后,潜伟总结,尽管近代钢铁工业建设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重束缚下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真正实现钢铁工业救国梦,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才得以实现。北京科技大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担负起国家钢铁工业建设重任的。1952年,由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西北工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北京钢铁工业学院,4月22日成为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庆日。2022年70周年校庆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校老教授的回信指出:“希望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也正是我们要追求的事业。
(撰稿人:田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