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读书会之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关于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5月18日在冶金楼718举办本学期“718读书会”,本期邀请李晓岑教授做“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关于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的主题讲座。
 

李晓岑教授
 
讲座中李晓岑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讲授如何进行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并就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过程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李教授指出目前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开展时间短,缺少现成的研究范式,学科建设仍不成熟,因此需要一边研究一边总结经验。在研究方法上可借助科技考古、文献研究和传统工艺研究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关注研究对象的历史地理背景,重视民族科技与文化的关系。针对目前科技史研究的两个倾向问题,即技术史研究倾向过于技术化,缺少人文精神;科学史研究倾向受西方人文主义影响,对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重视不够;这两种研究倾向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提出不管是进行哪方面的研究都应先抓住根本,从地理背景和民族文化切入,在进入具体的研究。李教授根据多年的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经验,总结了研究中的“体悟”,这种“体悟”往往基于一种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少数民族学者在对本民族本地区的相关选题进行研究时往往怀有极强的“在场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或“悟”,基于这样的基础很有可能做出独特的价值判断。李教授还指出在研究中应该抓两点,规律和价值。对于具体事件研究,主要是进行微观研究。针对研究到底需不需要“国际化”的话题,李教授认为中国有自己的问题,在很多的情况下,国际学术界的范式对我们并不适用,普遍的真理必须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否则毫无意义。中国的问题,只能扎根于这块土地才行,若只掌握西方的学术,不深入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根本问题,往往更加看不清楚我们自己的问题。多年的研究经验说明,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关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比所谓的“国际化”更为重要。在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服务的对象方面,李教授认为应该既为学术创新,也为一般的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发展服务。在研究成果的发表问题上,提出应该优先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关心这些问题的人所能看到的地方,而不应该以发表外文为荣,要根据研究成果实际的影响情况进行恰当的判断并选择刊物。研究成果的发表还应注重研究性和普及性并重的原则。
 
                                                          
   供稿人:韦丹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