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会通讯|晋世翔:如何进行科学家信息采集
时间: 2018-07-23 点击: 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罗天艺
2018年07月17日晚,应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的邀请,我院晋世翔讲师在北京科技大学土环楼214室举办了口述访谈经验交流会,并做了题为“如何进行科学家信息采集”的报告。此次交流会是为配合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百年矿业文化传承”项目而举办,交流会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晋世翔老师首先介绍了他参与的葛昌纯院士信息采集项目,该项目属于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部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旨在通过口述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采集85岁以上的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或少数有较突出科研、教学成就的非院士科学家信息,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素材。采集时所用设备包括摄像机、照相机、录音设备等,采集数据用统一格式保存,并按规定进行数字化和编目,采集得到的所有资料将永久保存于“科学家博物馆”。
葛昌纯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晋世翔老师所在的葛昌纯院士信息采集小组从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共访谈葛昌纯院士本人及其亲属、同学、同事等相关人员28位,获得视频资料915分钟,音频资料2676分钟,整理出录音文字三十余万字。
口述访谈是信息采集的主要方法,之后晋世翔老师介绍了他做口述访谈的一些经验。口述访谈是对口头史料的搜集活动,由访谈者以笔录、录音等方式,收集、整理受访人的口传记忆和观点。口述访谈以受访人亲述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为主,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通过受访人口述,能够获得难以在官方文献中寻获的材料。口述访谈还具有互动性和变化性的特征,口述由受访者和采访者互动参与,在共同的时空节点上,面对面的交流,由于访谈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所以访谈中往往充满各种变数,对采访者是很大的挑战。
晋世翔老师强调,做口述访谈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每位受访人制定详细的访谈大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采访者首先要了解受访者及相关历史背景,明确想要获得的信息方向,其次要将访谈问题及提问方式一一列出,明确有关概念和定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访谈大纲的拟定。采访者要将访谈大纲提前提供给受访者,以方便受访人进行准备。
在进行现场访谈时,采访者要注意通过分析受访者语言、声调和情绪的变化,判断说话者的态度,捕捉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含义,以及事件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采访者还要对采访节奏进行合理控制,注意缓解受访者的紧张情绪,在采访偏离主题时,要根据采访大纲及时进行纠正。不同职业、身份、年龄和性别的受访者,在访谈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这就需要访谈者凭借自己的理解和经验随机应变。晋世翔老师特别提醒,当采访者遇到不熟悉的人名、地名、事件等名词时,要让受访者手写列出,以备查询整理。
最后,晋世翔老师介绍了访谈成果的整理方法。在访谈结束后,采访者或整理者要对访谈成果进行初期整理,主要是将录音转为文字,并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识别,一个小时的录音往往需要三到四个小时的整理,这项工作耗时耗力,极其需要耐心和细心。晋世翔老师推荐大家阅读熊卫民先生的《口述史工作的一种进路》一文,该文详细介绍了口述史工作的各项程序和方法,包括整理访谈时可以采用的“删、并、改、补、精、顺”六字方法。
采访者或整理者在初步整理访谈成果后,还需对信息进行深度整理和加工,把所获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加以整理,即编年整理,使之成为可供分析、利用的史料。这些深度加工后的史料可以分为资料长编和大事年表两种类型,二者均属于编年体裁,资料长编是将采集所得资料按时间顺序,以年为单位加以编排;大事年表则是以年为单位列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厘清其成长脉络。资料长编求全求细,要求将所有能搜寻到的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都纳入进来,而大事年表重在提纲挈领,列出重要事件,理清脉络即可。
在讨论环节中,在场师生就如何保证采访质量、如何确定采访侧重点、如何避免在采访中触及敏感点等问题进行提问。晋世翔老师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详细的回答,并对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暑期采访老教授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副院长耿倩男老师对晋世翔老师带来的报告表示感谢,并表示希望能够加强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与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合作,交流会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撰稿:罗天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