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时间: 2015-09-27 点击: 次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2015年9月26日上午,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的最后两项议程。本次论坛最后一场大会报告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主持,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研究员、台湾南台科技大学林聪益教授、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先后做了报告。 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会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
李延祥教授做了题为《矿冶技术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近十年以李延祥教授为代表的北科大研究团队在河西走廊、辽西地区、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考察矿冶遗址的工作。李延祥教授认为,中原地区之所以处于礼制中的上级地位得益于其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 赵丰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基于文物检测的中国染色史研究》,重点介绍了史前到明清纺织品染料的检测分析结果,包括新疆史前毛织物、汉锦与毛罽、敦煌莫高窟、孔府旧藏明代服饰、清宫丝织品等纺织品。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研究员
林聪益教授主讲《古机械的复原与转译》,致力于科学教育,希望使古的、死的、传统的、单向的古代机械转变为今的、活的、现代的、双向的。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复原实物的方式实现从阅读文化发展到视觉文化进而实践体验文化。林聪益教授的研究团队复原了北宋苏颂水运仪,并建立了树谷生活科学馆,希望通过鲜活的体验过程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台湾南台科技大学林聪益教授 冯立昇教授谈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工艺的振兴》,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范围和保护原则,提出应该通过政府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随行就市,不仅可以振兴非遗和传统工艺,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对于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冯立昇教授认为应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 第二项议程是由北京科技大学章梅芳副教授主持的圆桌论坛,邀请的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方一兵、孙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彪,内蒙古师范大学段海龙,北京印刷学院施继龙等青年学者,受邀嘉宾围绕“技术史研究的方法与实践”进行了广泛讨论。
圆桌论坛(从左自右:章梅芳、陈彪、孙烈、常怀颖、段海龙、施继龙、方一兵)
北京科技大学章梅芳副教授
孙烈副研究员以《数据与考据》为题,通过具体的例子讨论了在新的情况下如何把大数据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去。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烈副研究员
常怀颖博士的报告题目是《呼唤深描》,通过回顾冶金史研究方向的演变,提出技术史的研究应迈向文化,核心是史,对于特定时空的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关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博士 陈彪副教授根据亲身进行田野调查的丰富经验,分享了如何做好田野调查工作的宝贵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彪副教授 段海龙博士介绍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强调了文献、传统工艺和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
内蒙古师范大学段海龙博士 施继龙教授也介绍了北京印刷学院科技史研究的基本情况,阐述了抓住印刷特色的研究思路。
北京印刷学院施继龙教授 方一兵副研究员谈了自己在技术史研究方面的几点感受,她认为在考虑宏大的研究问题之前,应踏实做五到十年的微观研究。中国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需要把中国技术史研究的成果呈现给国际组织,反思是否能给国际带来有中国地域性特色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方一兵副研究员 嘉宾发言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和交锋。美国技术史学会主席、英国爱丁堡大学白馥兰教授谈到,与20年前相比,现在的技术史研究更为开放,各国学者都应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她鼓励大家要坚持,不放弃。圆桌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美国技术史学会主席、英国爱丁堡大学白馥兰教授 随后,潜伟教授主持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闭幕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教授作大会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不仅多元化,而且形式有创新,也指出了不足之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教授 潜伟教授代表论坛组委会宣布第五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将于2017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张军教授上台发言,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学生踊跃参会。
南京信息工程学院张军教授
潜伟教授感谢了到场的嘉宾和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学生,感谢会务组的辛勤工作,最后宣布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圆满闭幕。
北京科技大学潜伟教授
供稿人:王颖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