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244讲:楚国技术思想的科学成就及其现代意义

2023年11月1日星期三下午,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244讲《楚国技术思想的科学成就及其现代意义》在本校逸夫科技馆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刘克明先生主讲。

图片 1.png

刘克明老师是我校1973级冶金系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优秀校友。在讲座一开始,刘老师回顾了他70年代在校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与科学技术史专业的渊源。1974年在专业学习和考察中,刘老师接触到明代永乐大钟铸造技术,从而对其背后的中国古代技术思想和文化产生浓厚兴趣。1981年到1982年,刘老师作为总工程师叶学贤的助理参与了金属化学成分、组织、热处理对曾侯乙编钟声学特性影响的部分研究,还在19938月和柯俊院士一起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在日本召开的第七届东亚技术史国际会议。这些经历都成为刘老师后来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史和技术思想研究的重要原因。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刘克明老师指出,楚国之所以能够以昌盛的科技维持长达八百年并且成为“问鼎中原”的强国,其根本原因是有楚国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是楚文化造就的行为而非武力所造就。刘老师还讲述了楚国人的科学观,即用哲学来替代宗教的“天人合一”的统一思想,对楚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刘老师认为,楚文化的中坚实为道家的学术思想,而楚国技术思想的最高表现则为哲学表现,其“道家楚地盛行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华文化和哲学主根”的观点是基于冯友兰和涂又光等前人所著《楚国哲学史》和《楚国哲学的根本特色》等研究之上。

讲座的第二部分,刘克明老师讲述了楚国技术思想研究的发端。他指出楚国技术思想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州曾侯乙墓的发掘,兴盛于出土文物的诠释、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曾侯乙编钟的复制过程,掀起了楚国技术思想研究的热潮。刘老师在讲座上对比了曾侯乙编钟和明代永乐钟以及美国自由钟的声音,指出古代铸钟技术实现从“响器”到“乐器”的华丽转变,是我国古代科科技人员经过大量科学实验的结果,显示出我国古人极高的铸造技术和音乐造诣。刘老师还强调了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与北方黄河文明双峰对峙,而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起到过从未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此外,曾侯乙编钟的设计与制造,体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精神,刘老师还回顾了曾侯乙编钟的泥范造型、金属成分分析和热处理工艺等工程技术视角来阐释编钟制造技艺的历史沿革,以及从叶家山到郭家庙墓地出土编钟器型的发展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介绍了楚国技术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老子》技术思想的研究中讲述了老子的技术观,即老子论大制与小制;《老子》中还对技术现象与技术本质,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过思考、追问与分析,并提出了著名的“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思想”;《老子》还论证了用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思想。之后刘老师还对《墨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探讨。讲座最后还讲述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对中概括的儒家、法家、道家的基本观念等内容。

图片 2.png

讲座结束后,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刘老师向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师生们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潜伟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对刘克明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图片 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