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之对话”系列论坛第三讲在国博开讲
时间: 2011-09-11 点击: 次
来源:未知 作者:刘海峰
2011年9月9 日,“启蒙之对话”系列论坛第三讲以“启蒙与其在中国的历史”为主题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30余名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这也是2011级硕士和博士上的第一堂课。
论坛由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和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前总院长阿克曼先生共同主持,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高级教授瓦格纳先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和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哲学研究所雅戈博士等学者共同探讨了启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汤一介教授首先回顾了中西方不同的启蒙时代,提出西方启蒙思想富有理性主义色彩,而明末人们对感情释放的追求是中国启蒙的动因,中西方启蒙在理念、发展历程中充满着差异。汤一介教授系统总结了从明末到当代中国第一次启蒙的历程,揭示了中国启蒙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又充满着反传统和提倡传统的斗争。汤一介教授认为当前要全面走出“前现代化”,实现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就要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和中国的国学中吸收营养,完成第一次启蒙。汤一介教授认为儒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仁爱”等观念在本质上与以过程主义为基础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非常接近,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离不开民族文化复兴的,两者的结合可以推动中国第一次启蒙的发展,完全实现现代化,并为第二次启蒙奠定基础。
瓦格纳教授重点关注了社会的空想与政治、管理者与人民、古代舆论等内容,提出了中国政体的讨论对西方启蒙的重要性、中国祖先崇拜受到佛教的影响成为偶像崇拜、清朝宫廷对社会的无知导致的管理失败、中国报纸发展的历程对思想自由的作用、中国古代不存在“上通下达”的政体、社会的空想与政治实现之间的矛盾是中国政体长期的矛盾以及西方圣贤体制与中国圣贤体制的一致性等观点。
陈来教授比较了中西方的启蒙对象,认为中国应建立继续启蒙与反思启蒙的平衡,特别在个人与群体、理性与人性、民主与基本问题之间如何达到两个体系上的平衡。同时,陈来教授还以孔子像被撤一事给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文革思想和当下愤青心态以及启蒙心态的反传统思想的反映。
雅戈博士提出启蒙思想来源于中国思想、技术成果和伊斯兰革命,其中以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对《四书》的研究为源泉开启了启蒙的大门。
之后,在场的专家、学者以及观众进行了对话和讨论,大家就“第一次启蒙”与“第二次启蒙”、“社会空想”、后现代过程中的矛盾、民族文化复兴的源头、儒学在西方启蒙思想中的作用、西方启蒙中对儒学的评价、基督教和儒学作为价值观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会后,大家还参观了《启蒙与艺术》、《古代文明》、《中国青铜器》等大型展览。
以上图片来源于国家博物馆网站
撰稿人:刘海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