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商周青铜之美:传统文化论坛第24讲与实践工作坊顺利举办

2025年4月18日,传统文化论坛第24讲在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逸夫科技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著名青铜器工艺研究专家,湖北省鄂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历任鄂州市博物馆复原复制研究所所长、博物馆副馆长、名誉馆长董亚巍先生为研究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商周青铜器造型与造形的工艺思想》的精彩学术讲座,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青铜器范铸工艺的奥秘;下午,董亚巍先生之子,咸阳模范董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董子俊,带领研究院师生开展了传统金属工艺实践活动,让大家亲手体验青铜鼎陶范的制作过程。这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青铜器工艺的理解,也让古老的传统技艺在现代课堂中焕发新生。

出席本次报告会的有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党委书记耿小红及研究院师生。报告会由潜伟主持。

董亚巍老师长期从事古代青铜器范铸工艺研究,构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范铸工艺的实践理论,并开创了范铸模拟实验的先河。

董老师首先介绍了范铸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制模、翻范、合范、浇铸等关键步骤,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实物案例,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造型特点与工艺演变。他强调,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和器型并非随意设计,而是蕴含着严格的礼制思想和功能需求。例如,鼎的三足两耳结构不仅符合力学原理,更象征“礼天地人”的宇宙观。

讲座中,董老师还展示了大量高清图片和实验操作流程图,使抽象的工艺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他特别提到,陶范技术是青铜器成型的核心,而古人如何在不借助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完成精细的纹饰雕刻,至今仍让学者们叹服。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踊跃提问,董老师一一耐心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许多同学表示,这场讲座不仅让他们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古代科技史的兴趣。

18日下午,在董子俊老师的指导下,研究院相关领域研究生、“金艺求精协会”和“非遗保护传承协会”成员体验了青铜鼎陶范的制作,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辛劳。

董子俊老师首先为大家演示了陶范制作的基本步骤:

塑模:用粘土塑造鼎的模型;翻范:在模型表面覆盖细泥,制作外范;修整:精细雕刻纹饰,确保范面光滑;合范:将内外范组合,形成浇铸空间。

尽管现代材料比古代更易操作,但同学们很快发现,即使是简单的塑模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有的同学在制作过程中感叹:“古人没有现代工具,却能做出那么精美的青铜器,真的太厉害了!”

实践环节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青铜器制作的复杂性和艺术性。

报告会及会后实践活动均由教育部传统金属工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策划发起,许多同学表示,这种“理论+实践”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对传统工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意识到重任在肩,增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