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党支部获评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事迹
时间: 2020-07-02 点击: 次
来源:北科党建 作者:科技史
6月28日, 北京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表彰大会热烈召开,我校3个党组织获评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3名共产党员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名教师党支部书记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现将受表彰的党组织和党员事迹材料整理发布,供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学习借鉴。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党支部,隶属于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党委,现有教师27人,其中党员13人。一直以来,党支部秉承“钢铁强国、科技兴邦”的价值追求,传承我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柯俊先生等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和治学之道,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史优势学科特色,将传承先辈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抓好支部建设、推动事业发展的“双引擎”,把准方向、凝聚力量、彰显作为,使党支部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科学技术史学科在2008年、2012年、2017年三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取得排名第一或A+的成绩,2014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以文铸魂 在薪火相传中坚定前进方向
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武装党员头脑,强化对支部党员的政治引领、精神感召和文化浸润,通过创新“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引导党员从学科发展历程中积淀的精神财富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坚定信念,激励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显著增强。
一是做爱国报国精神的“传承者”,牢记初心使命,激发奋斗精神。北京科技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科学技术史研究并实现建制化发展的高校之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其历史可追溯到1974年成立的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编写组,柯俊、韩汝玢、孙淑云等一大批学术泰斗和知名学者都深耕于此,传道治学。党支部将先辈爱国奉献、科研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科技史学科发展的光辉历程作为党员教育的鲜活教材,融入日常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开展老党员讲述院史院风、“与先辈跨时空对话”主题党日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以学立德、明理、促行,充分激发支部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党支部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将普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强化思想引领的有效途径,通过全覆盖、立体式、多层次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体验活动,不断增强师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支部党员为骨干的教师团队将历史、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开发出了富有传统中国冶金元素与艺术审美情趣的文化创意产品“铁刃铜钺”和“汉代铜镜”,彰显了中国古代冶金文化的特色和传承精神。开设冶金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古代史等多门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立“虚拟博物馆”“虚拟院史馆”“虚拟文化走廊”等一批适应新时代审美情趣的展示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鲜活起来、流行起来。开设的“古代冶金与中华文明”入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累计选课1672人次,广受好评。
以文化人 在润物无声中广育名师英才
党支部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发挥党员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把教师培养深植于学科发展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文脉,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专业课堂,将青年学生的成才梦融入科技强国梦、钢铁强国梦,构筑了具有北科大科学技术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政治业务双过硬建模范团队。党支部严把教师政治关、师德关、育人关,在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工作中严格履行政治责任,将师德考核纳入人才引进、教师评聘、业绩考核等各环节。支部注重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通过学术午餐会、718读书会、配备成长导师等方式,强化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和业务指导,引导青年教师锤炼过硬本领、增强使命意识,在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中担当作为。党支部充分发挥牵引凝聚作用,秉承“团结传承开放奋进”的优良传统,锻造科学技术史“四个一起”(拧成一股绳儿,有事一起办,项目一起做,责任一起扛)的团队精神和学风严谨、本领高强、充满活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成为学界同仁羡慕和称赞的团结集体。其中4人分别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人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二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时代新人。党支部围绕“融入、贯通”两个关键词,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新时代专业课程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开设冶金与材料史、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科学技术与社会、技术史与工业遗产等方向课程,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用历史讲精神,将中国古代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纳入教学大纲,融入专业课堂,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着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2019年7月6日《光明日报》对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做法经验进行了报道。近五年,10余名毕业生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以文兴业 在接续奋斗中建设一流学科
党支部紧紧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工作主线,以推动科技文化进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使命,团结带领科学技术史团队教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深耕专业、潜心钻研,推动学科发展驶入快车道,建功立业新时代。
一是强化使命担当,引领学科发展。带领支部党员师生以冶金与材料史研究为特色,坚持创新导向、前沿导向、需求导向,推动学科交叉协同融合,致力于让科学技术史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加鲜明,全力保持冶金与材料史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中青年党员教师率先垂范,精耕细作,领军学科发展,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工业史、科技传播方向,形成了独具北科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古代钢铁冶金、有色冶金、金属工艺技术史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科技史界产生重要影响。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55项,在JAS、AAS、Antiquity、JCH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项。
二是发挥智库作用,贡献北科智慧。党支部通过党建搭台、学术唱戏等形式,与中国印刷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研究院、浙江龙泉剑村刀剑研究院等开展共建活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或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站,积极推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指南针计划”成果,参与筹备“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中国工业遗产联盟”,发挥科技优势,凝聚各界力量,为历史文化的发掘、传承、保护和创新贡献智慧。积极组织党员参与相关行业标准制定,为各地考古部门提供冶金考古、陶瓷考古、残留物分析等科技考古方面的技术服务。实施“精准扶贫”,举办“大地湾文化与科技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口帮扶甘肃省秦安县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等各类学术团体及其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支部多名党员和骨干教师在全国一级学会中担任常务理事、理事,为国家科技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