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材料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时间: 2016-09-26 点击: 次
来源: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作者:王颖竹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古代材料研究专题研讨会”于2016年9月20日在我校召开。研讨会邀请到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文博单位的专家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的众多学者,此次特别邀请牛津大学Mark
Pollard
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做大会主题演讲。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潜伟教授代表主办方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
大会合影
李延祥教授以《天涯何处觅锡源——早期锡料产地之谜》为题,介绍了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锡矿的田野考古工作,初步推测中原地区夏商周锡矿的主要来源。Mark Pollard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古代金属流动的理论化研究》,提出要充分考虑文物流通的复杂性,化学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潜伟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延祥教授
英国牛津大学Mark Pollard教授
主题演讲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共三个小组,涉及冶金、玉器、陶瓷、玻璃、有机材料等多种材料的科技考古研究,涵盖了主要的古代材料,涉及面广泛,研究工作扎实。冶金方面,从冶炼遗址(黄全胜《广西汉代坡嘴块炼铁冶炼遗址初步研究》)、坩埚(周文丽《中国古代冶金用坩埚》)、冶炼炉(黄兴《古代竖炉冶铁技术的探索与演进新论——以炉型、鼓风、燃料为视角》、刘海峰《中国古代生铁冶炼用炉壁材料的初步研究》)、冶铸遗物(崔剑锋《云南江川光坟头遗址冶铸遗物的科学分析——滇文化青铜矿料来源初探》),到青铜器陶范(刘煜《材料与工艺:夏商时期的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李建西《咸阳聂家沟出土陶范初步研究》)、青铜器(邵安定《秦始皇陵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铸造工艺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艺技术及其传播方面(刘思然《中国古代银铅冶炼技术研究:社会、经济、环境与技术选择》,陈建立《东北亚地区古代钢铁技术传播》)。还有学者进行了青铜器金相图谱(罗武干《范铸青铜模拟标准金相图谱研究》)和金属/合金色料(施继龙《传统金属/合金色料的物质组成:若干实验证据》)研究。陶瓷方面涉及工艺(温睿《明代秦王府红彩瓷的上彩工艺研究》,康葆强《故宫出土孔雀蓝釉琉璃瓦研究》)、呈色(马泓蛟《同步辐射微区研究永乐釉里红的呈色相关问题》)、保护(《故宫符望阁内檐装修构件珐琅釉的研究》)等多方面研究内容。玻璃方面的研究涉及费昂斯(雷勇《西周料珠的制作技术与产地研究》)、玻璃珠(成倩《西藏阿里洛布措环湖遗址出土玻璃珠研究》)、人造硅酸铜钡颜料(张治国《中国古代人造硅酸铜钡颜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成分特征隐含有中外交流的信息。此外还有玉器腐蚀与保护(王荣《中国古代玉器白化机制研究》)和有机胶合材料(魏书亚《古代有机胶合材料分析研究》)方面的工作。
此次研讨会代表嘉宾包括了中年和青年学者,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学术研究,也是学术研究的继承和发展,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对与会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北京大学陈建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煜副研究员,故宫博物院雷勇研究员、西北大学温睿副教授,北京印刷学院施继龙教授、复旦大学王荣副教授,分布主持了第一、二、三场小组讨论。
北京大学陈建立教授
北京大学崔剑锋副教授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黄全胜教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黄兴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周文丽副研究员
北京科技大学刘思然博士后
故宫博物院雷勇研究员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治国副研究员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倩副研究员
景德镇陶瓷学院吴军明副教授
西北大学温睿副教授
故宫博物院康葆强副研究员
故宫博物院曲亮副研究员
北京科技大学马泓蛟博士后
北京科技大学魏书亚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煜副研究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邵安定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罗武干老师
复旦大学王荣副教授
北京印刷学院施继龙教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李建西助理研究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海峰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