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约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报告会
时间: 2020-12-10 点击: 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传超
2020年12月9日,正值李约瑟博士诞辰120周年,为纪念先贤、激励来者,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请本校访问教授、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先生以在线视频的方式作题为“李约瑟的知识遗产及其在当代的意义”的报告。报告连线现场设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楼616室,同时通过腾讯会议面向公众直播。报告于下午四点正式开始,由潜伟教授主持,研究院师生积极到现场学习交流,此外还有学界同行参与了线上会议。
潜伟教授主持报告
梅教授首先介绍了报告涉及的四部分主要内容,一是李约瑟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系列丛书,二是学界对李约瑟工作的评论,三是有关“李约瑟之问”的思考,四是在前述讨论基础上总结李约瑟的知识遗产及其当代意义。
梅建军教授作线上报告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李约瑟早年的科学成就,以及在鲁桂珍的影响下与中国结缘的经过,然后着重回顾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项目的渊源及其逐渐发展成为7卷28册巨著的过程。
第二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学界对李约瑟工作的评论,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评论基础上,总结了李约瑟主要的学术贡献如下:其一是深入揭示了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国文明进程与世界的密切联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固有看法或成见;其二是率先对欧洲文明中心论提出了挑战,提醒世界应当公正评价非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意义,肯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对现代科学在欧洲兴起的巨大贡献;其三是通过大量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东西文明发展各自的特征和相互差异,进而指出不同文明和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乃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必由之路。
第三部分,关注了近期再度成为讨论热点的“李约瑟之问”。在回顾国内外学者相关争论的基础上,通过展示相关档案资料着重指出“李约瑟之问”不是伪问题,原因如下:其一,李约瑟按照现代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和相关概念,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技术,与具有特定政治和思想内涵的“西方中心主义”不可同日而语;其二,从李约瑟档案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约瑟对技术、前科学、近代科学等概念均有明确的区分。借用斯坦福大学墨磊宁教授的话指出了“李约瑟之问”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李约瑟之问’和对他的批判让我们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要批评‘李约瑟之问’很容易,但是提供一个替代它的问题就难得多。所以正是‘李约瑟之问’的存在,让我们有机会提出更复杂的问题。”
第四部分,在回顾近年来相关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总结、理解李约瑟的知识遗产,以及这对我们今天工作的意义。李约瑟的知识遗产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比较文明史,关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李约瑟工作的突出贡献是对东西方文明所做出的全面而系统的比较研究。“比较文明史”是李约瑟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是其知识遗产中最值得珍视的部分。其二是文明整体观,李约瑟对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关注与分析,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展开的,这体现在他的分类体系中,但他的分析并不局限在科学和技术上,还关注科学与技术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这一切构成了文明。以东西早期金属文明的分野为例,指出当前中国从事具体科技史研究的学者早已不为“发明优先权”的研究观念所困,从文化传统、文化遗产的角度入手来梳理中国科技发展的自身脉络,更能找到研究工作的现代意义。
李约瑟的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世界各地的科学和文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对近代科学在西欧的发生做出了贡献,即“百川归海”;李约瑟认为中国文明在诸多特征上不同于西方,其哲学和科学思想有其独到的特征,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或有重要的价值,因为他相信人类文明的未来必然基于一个共同的“普世科学”;李约瑟还强调自然科学只是人类经验形式的一种,还有其它的经验形式存在,这本身体现的也是一种文明的整体观,或许可以视作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统一。梅教授以两句寄语作为演讲的结束:“要以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要找到能激励自己去执着追求的东西。”这两句话是李约瑟中学时期的校长对李约瑟的两句寄语,激励了他的一生,对我们今天也仍然有用。
章梅芳教授发言
现场学生发言
报告结束后,就听众们感兴趣的问题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梅建军教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通过此次活动,大家不仅学习到跨文明比较的研究方法,更为李约瑟待天下如一家、视文明为整体的胸怀与视野所感染。报告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 稿:王传超
摄 影:钱瑜阳
海报设计: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