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三山五园体验行·科技创新赋能之旅”参观活动顺利举行
时间: 2024-11-02 点击: 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为积极响应“‘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10月19日,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二十余名同学参加“三山五园体验行——科技创新赋能之旅”专题活动。活动中,同学们沿着“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路线,围绕“文物+科技创新”亮点工程,感受科技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
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是中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博物馆现集教学、科普、文化传承为一体,是航空航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空航天科普与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展厅中,同学们跟随讲解员参观了众多代表我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珍贵实物。由北航师生设计的“北京一号”全金属下单翼双发小型支线客机,是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黑寡妇”P-61飞机在北航已经保存了整整七十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战斗机“歼-10战斗机”,承载着我国航空工业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此次参观同学们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了飞机的内部结构和制造原理,也深刻体会到了航天科技进步的战略意义。
参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主要以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和宣传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为主,主要分为形象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展区、航空航天展区、新材料展区、新能源展区、节能环保展区等多个展区。
来到展区,同学们首先通过视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感悟了“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的深刻含义。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创新水平的创新成果,从生物育种、新能源汽车,再到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展示了在京企业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众多技术和产品。在这里,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与人文的璀璨交汇,创新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以及中国科技创新向世界展示的强大实力与无限潜力。
成员心得体会
科学技术史专业2023级研究生田忠婷说:踏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所包围。这里的每一架飞机,都是航空史上的璀璨明珠,它们不仅记录了中国飞行梦想的逐步实现,更见证了祖国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早期的简陋机型到现代的先进战机,这些飞机不仅展示了技术的进步,更体现了无数航空先驱的智慧与勇气。志愿者的细致讲解,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每一架飞机背后的故事与荣耀,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近距离观察飞机的细节,我更是被祖国航空技术的精湛与军事力量的壮大所震撼。随后,我跟随队伍来到了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作为全面展示中关村改革突破与前沿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这里汇聚了生物育种、新型能源、精密仪器、新材料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每一项技术、每一个产品,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展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前沿的科技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23级研究生刘千煜说:这次有幸参加了北科大“科技之旅”的活动,参观了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无限潜力。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从最早的飞机模型到现代化的航天器,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中国航空航天人的智慧和勇气。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则展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从新能源到智能制造,展示中心里的每一项技术都彰显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实力。这次科技之旅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激发了我对科技的热爱。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史专业2024级研究生沙轩羽说:在这次“科技创新赋能之旅”中,我深刻感受到我国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了解到航空航天领域的尖端科技和中关村的创新成果在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让我看到了科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无论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还是医疗健康等领域,科技都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文物保护与利用领域,科技的应用为我带来了新的思考。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化扫描、3D打印等技术,历史文物得以更加精细地修复和保存,并且能够被更多人通过数字媒介接触到。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而科技的加入不仅让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以延续,还为它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尤其是身处科学技术史专业的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在面对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的融合时,我们既要传承历史,也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科学技术去开拓新局面。我们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肩负着通过创新让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使命。
博物馆专业2024级研究生张梓彤说:这次“科技创新赋能之旅”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深度融合。航空航天博物馆内,我们仿佛穿梭于一部鲜活的航空航天编年史中,亲眼见证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面对国际技术封锁的艰难时刻,如何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突破重重难关,将梦想照进现实。每一架展出的飞行器、每一枚珍贵的火箭模型背后,都承载着科研人员不懈的探索与汗水,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勃勃生机。这次“科技创新赋能之旅”,不仅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更激发了我们作为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博物馆专业研究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作为博物馆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肩负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珍惜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
本次活动是基于我校学科特色,深入开展习近平科技、教育、文化思想学习的一次生动实践。同学们在此次科技赋能创新之旅中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科技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激发了同学们敢为人先的创造力和上下求索的进取精神,立志为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为强国之路建设贡献科技与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