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工业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顺利召开

2025620日至22日,第五届工业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探测与文物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承办。本届会议以“近现代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为主题,聚焦工业遗产特别是轻工业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保护技术、价值再诠释与活化利用路径。来自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陕西省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遗产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大学以及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全国多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会议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教授主持。

潜伟主任委员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郭宏、陕西省文物局二级巡视员王金青分别致辞。郭宏充分肯定了纺织工业遗产在承载城市记忆、延续产业文化和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并强调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工业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为推动理念创新与经验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具有促进遗产保护事业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他鼓励专家学者们继续深化对纺织工业遗产的研究,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文化与经济活力。

郭宏副理事长致辞

王金青则强调,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见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了这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陕西省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这些遗产对于弘扬中国工业文化至关重要。本次研讨会聚焦近现代纺织工业遗产,待与会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推动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王金青二级巡视员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北东方学院教授梁宏刚主持,共有3主旨报告。

梁宏刚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伯英副教授作题为《纺织工业遗产价值的再诠释》的报告。首先,刘伯英简要介绍了纺织工业的核心概念、发展历史认为纺织工业遗产不仅包括制造和贸易的场所,还涵盖了具有文化印记的地点,这些遗产可能表现为单一遗迹或复杂的工业景观,同时技术转移使得这些遗产跨国联动,具有全球影响力。他系统梳理了纺织技术从手工织机到机械纺织,再到现代非纺织材料技术的发展脉络,并强调了纺织工业在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在纺织工业遗产的类型与案例方面,刘伯英介绍了单体建筑、大型纺织厂及工业景观等代表类型,并指出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原材料及生产方式的特点密切相关。他通过国际案例与政策分析,如里尔欧洲都市圈、里尔2004法国 2030 计划推动再工业化,为纺织工业遗产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借鉴。最后,刘伯英聚焦中国纺织工业,探讨如何将传统纺织优势转化为现代产业优势,阐释传统价值,通过全面比较中国与国外纺织业现状以深入挖掘中国纺织工业遗产亮点,促推纺织工业遗产价值的多元诠释,为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指明方向。

刘伯英作主旨报告

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董一平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多元视角的近代纺织工业遗产研究》。董一平指出纺织工业遗产通常是地区机器工业化的起点、地区近代城市化的点、城市更新的重要节点,也是地区工业遗产观念的转折点。基于这一背景,董一平提出了纺织工业遗产所面临的空间性问题解决策略在宏观-中观层面,她主张通过合理利用纺织工业遗产的空间驱动城市更新;在中观-微观层面,她强调通过适应性再生手段实现其再利用;在微观-区域层面,她倡导通过遗产阐释与区域认同,建立新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保护纺织工业遗产的建筑本身,还能促进其在现代城市中的活化利用。董一平还以上海杨树浦地区的近代纺织工业遗产为例,深入探讨了纺织遗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她指出,纺织工业遗产作为工业化产物,其保护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的修复,更涉及空间的再生、社会历史的重新诠释以及其在当代城市环境中的活化利用。她强调,未来在纺织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中,应加强多元的历史话语和技术史话语,更充分的阐述工业历史叙事

董一平作主旨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董文强研究员以《西安纺织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主旨报告。他首先回顾了西安纺织城的历史背景,指出其作为国家“一五”计划的重要项目,在20世纪5080年代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支撑全国1/4的纺织产能。然而,随着经济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纺织城经历了从“国家工业重镇”到“工业锈带”的剧烈转型,其苏式红砖厂房、锯齿形屋顶车间等建筑遗产见证了这一历史转变。董文强详细探讨了西安纺织城的工业遗产价值,从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个方面阐释了西安纺织城的独特意义。他特别提到,西北第一印染厂作为纺织城的核心厂房入选了第三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正是纺织城工业重要遗产价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董文强分享了半坡国际艺术中心和铁路主题公园两处成功案例。半坡国际艺术中心通过保留原始建筑并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成功将西北第一印染厂转型为当代艺术区;铁路主题公园则对原陇海铁路支线进行改造,打造了机车文化特色的休闲项目。这些成功案例是西安纺织城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重要探索实践。最后,董文强强调了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平衡,提出未来的工业遗产保护应注重多元化利用,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又要实现文化和商业价值的共赢。

董文强作主旨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设置两个分组进行报告,涵盖纺织工业遗产的价值诠释、保护技术、活化利用路径、材料研究与数字赋能等多个方向,共有十余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与行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分组报告一由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伯英、主任委员潜伟主持。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孟璠磊报告的题目为《我国156工程”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首先回顾了156重点工程”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属150项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涵盖制造业、采矿业、能源供应类等多个产业门类,其中135个项目由苏联单独援助、15项由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完成。目前,“156工程”4项已彻底消失,21项处于倒闭或待开发状态,32项成功改造转型,其中大部分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而其余93项仍在生产11项被认定为国保单位、23项被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还有91项尚无遗产身份。孟璠磊列举了8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并总结其突出做法,阐述156工程”两级分化的保护利用情况。提出,当前亟需加强对这批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策略制定,以便更好地推动这些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合理利用。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刘向东副研究员以《基于纺织工业遗产的科技文化游线路设计》为题进行报告。他首先对纺织工业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明确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纺织工业已经涵盖了从传统的纺织制造到现代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这表明纺织工业并非“夕阳产业”他接着回顾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特别强调了中国民族企业家在面对外资冲击时,积极推动纺织行业的自主发展。刘向东强调,工业遗产不应仅限于休闲用途,而应深入挖掘其技术与历史内涵。他主张将工业遗产与科技和文化旅游相结合,借此提升其价值与影响力。在这一框架下,刘向东介绍了多个纺织科技旅游项目的设计方案,涉及西安、北京、苏南等多个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这些项目主要通过走线路、看遗产、览景观、品文化等方式结合历史、科技、人物等元素,讲述纺织业故事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不仅能有效保护纺织工业遗产,还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进而实现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播的双重目标。

首都博物馆俞嘉馨研究馆员作题为《经纬交织的文明记忆:北京纺织业发展历程与博物馆展示策略初探》的报告。俞嘉馨首先介绍了北京地区纺织业在古代手工业、近代机器制造兴起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她认为,北京纺织业的展示应当突出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并结合其技术创新及跨区域的商贸中枢功能,全面展现其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俞嘉馨进一步提出,北京纺织业的展示策略应从原料供给、技术融合与商贸网络三个维度进行深度挖掘,全面展示其在农牧交错地带的历史底色;以及首都功能塑造出的宫廷与军需导向、技术融合试验场、跨区域商贸中枢的产业独特。她建议,深度挖掘脚本、多维度展示、加强互动与体验,更好地展示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工业遗产。

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胡珊报告的题目是《近现代武汉市纺织工业遗产案例调研及探讨》。报告首先介绍近现代武汉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而后她重点讨论了武昌第一纱厂(今武汉市第六纺织厂)的保护与改造情况,指出该遗产虽然进行了积极的保护和改造,但目前使用状况并不乐观,建议结合周边公共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和改造。胡珊还实地调研了多处武汉市的纺织工业遗产,如武昌第一纱厂宿舍、武汉国民二厂宿舍、武汉第二印染厂和武汉东西湖棉纺织厂等,通过实地调研总结道:工业遗产改造不应简单模仿西方模式,例如在公共空间接受程度上中西方存在差异,需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改造方案;城市中心的工业遗产因多种因素保护难度大,主要开展历史价值研究;位于城市郊区的工业遗产,建议先进行环境改造,探讨小规模、渐进式改造。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闫婷婷工程师作题为《价值引领、内容驱动、场景再造——青岛国棉六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实践》的报告。她指出,青岛国棉六厂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工业遗产,见证了青岛近现代城市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传承城市记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闫婷婷提出了分阶段规划与保护更新两大策略。分阶段规划策略包括:初期打造纺织与设计文化创意园区,中期引入科技创新企业总部及配套商业,后期赋能北站CBD使之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展示窗口,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活态铁路遗址公园。保护更新策略则通过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底线、实施新旧对比设计以及引入空中廊道系统等措施,确保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此外,她还强调应对区域内建筑进行建档甄别,根据建筑类型、保存情况采取不同保护修缮措施,使建筑兼顾功能转化与荷载需求,实现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双重落地。面对实践中所遇到的挑战,闫婷婷建议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创新设计理念与技术应用。她表示,青岛国棉六厂未来将继续发挥示范作用,提升项目品质与影响力,力争成为青岛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孟翔以《区域视角下张謇近代棉纺工业遗存演变历程》为题汇报。报告首先阐述了张謇的“棉铁主义思想”,通过发展棉纺织业与钢铁工业促进中国工业化,并且形成了纺织产业链,包括大生第一纺织公司和相关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业企业、文化教育、金融商贸和慈善公益等公司。接下来他介绍了“棉铁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区域发展,包括单项试点期(1895-1911)、蓬勃发展期(1912-1919)、逐渐转型期(1920-1929)、减缓衰退期(1930-1948)和历史重生期(1949-)。孟翔指出目前张謇遗留下的大量工业遗产面临许多问题,包括利益冲突加剧、社会认知不足、系统性保护缺失、技术应用落后等。孟翔及其团队基于GI技术应用工业遗存数据库建设和价值识别,具体步骤包括:建立价值识别的层级内容,对内容数据进行广泛采集,通过无人机进行测绘、利用图像孪生技术再现、结合数字工业遗存建筑进行定损分析,此建构价值识别的层级数据集,最终利用机器学习进行价值识别判断。报告希望通过该案例研究揭示出的动态变迁和空间布局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本土化模式提供了重要实证支撑。

分组报告1嘉宾发言

分组报告二由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董文强主持。

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韩晗副教授作题为《AIGC赋能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工业遗产的文化、经济和空间价值,强调工业遗产再利用不仅能够提升其文化价值和空间价值,还能通过转化为商业空间、旅游景点、文创产品、艺术装置等多种形式,为城市发展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现阶段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仍面临历史文化信息挖掘不足、空间改造创新性欠缺以及公众参与度低等困境。对此,韩晗认为AIGC技术所具备的高效内容生成、创意激发、多模态融合和个性化定制等能力,可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创新路径。韩晗提出了历史文化挖掘、创意空间设计与改造、多元内容生成与活化三大策略。他强调,AIGC技术能够高效整理历史资料并以此重现历史场景、创建虚拟导览,同时生成概念性空间改造方案、优化旧构件再利用设计,并开发个性化数字文创产品、动态艺术装置,从而增强工业遗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后,韩晗总结了AIGC技术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挑战与风险,包括生成内容的准确性、文化层面的挑战以及管理运营层面的难题。他提出,应制定伦理标准,探索版权问题,加强AIGC技术的应用与人才培养,推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发展。韩晗相信,随着AIGC技术的深入应用,未来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将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和沉浸式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由AI驱动的原生工业遗产体验空间和用户共创主导的遗产活化社区。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刘弘涛副教授作题为《成都市工业文化旅游与研学教育》的报告。刘弘涛首先系统梳理了成都市从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兴起到三线建设时期国防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成都市工业文化及其工业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得益于此,成都市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涉及办公与创业孵化产业、博物馆与文化展示、文创产业园区等多种类型,展现出空间灵活性、成本优势、品牌和城市形象多种独特优势。刘弘涛重点聚焦东郊记忆这一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其通过保护更新成为文化展示、艺术创意和现代文创产业一体化区域的保护利用模式。特别是东郊记忆保护更新后游客量和参与度的显著增长,使其一度成为成都市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显示出工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巨大潜力。最后,刘弘涛强调,成都市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文旅融合过程中,仍面临包括平衡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在内的多个挑战。他指出,未来可通过实施实地研究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工业遗产研学教育等举措,激发公众更积极地参与工业文化与历史遗产保护,盘活废弃资源,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中国国家博物馆李朝晖馆员的报告题为《铁质涂层类文物保护修复——以北京贻来牟和记制造机器铁工厂生产的印刷机为例》。她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这台由北京最早生产印刷设备的专业工厂——贻来牟和记制造机器铁工厂生产的印刷机,是中国印刷设备国产化过程的重要见证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刷机多处出现漆层起翘、脱落和腻子层裸露等病害,亟待进行保护修复。李朝晖采用显微形貌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手段,发现印刷机漆层采用了油改性醇酸树脂漆,并含有铬黄、钛白、铬绿等颜料。这些检测结果为后续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修复操作流程方面,李朝晖始终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可再处理性”等修复原则,依次对印刷机进行了清除局部裸露老化层、封护铁基体、调色刷漆做旧等修复步骤。修复后,印刷机整体外观得到恢复,不仅修复区域与原物衔接自然,且不影响印刷机功能的使用。李朝晖总结道,本次修复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案例,展示了现代科技如何助力铁质涂层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在未来的修复过程中应注重最大化保留文物的原始信息,探索更优的保护修复技术。

中国国家博物馆毋妍馆员的报告题为《馆藏近现代工具类遗产现状调查与保护——以航海钟与盐业铁工具为例》。她首先介绍了近现代工具类遗产的概念,指出这些在工业化以来广泛用于各领域的工具和机械装置具有显著的历史价值。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工具类遗产正面临快速消失的风险,其本体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对此,毋妍分别选择了具有重要科技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的航海钟以及代表了传统手工业体系和地方产业史的盐业铁工具两种类型的工具类遗产进行案例分析。盐业铁工具保护方面,毋妍详细介绍了CLFJ防锈法”的应用,即使用CL31除锈-磷化液在去除工具基体表面锈层的同时生成磷化膜,然后使用FJ31涂料(仿锈树脂和聚醋酸乙烯酯混合溶液)进行封护。经过30年的时效性检验,该方法对盐业工具的保护效果已得到验证。对于钟表类工具遗产的保护修复,毋妍以法国造西班牙航海钟为例介绍了清洗、拼接、预加固、做旧、封护等修复过程,并强调了红外、紫外拍摄等无损分析方法在修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最后,毋妍分享了她对工具类遗产保护的思考与感悟。她认为,保护工具类遗产时应根据其工艺特点、保存环境和使用场景制定不同的保护修复方案,并于适宜环境中进行保存以延长其寿命。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晟宇副教授作题为工业遗产金属构件保护刍议:理论与实践》的报告首先简要介绍了工业遗产金属构件的多维价值,强调金属构件在文物保护和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将文物保护理念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保护金属构件的历史信息和结构安全。刘晟宇指出,金属构件的腐蚀不仅受到材料化学成分、显微组织等自身特性的影响,还受温湿度、气体污染物、盐分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两者的长期累积效应使金属构件的腐蚀问题尤为严重。金属构件的腐蚀类型包括全面腐蚀、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等,这些腐蚀现象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刘晟宇进一步介绍了金属构件从诊断评估、除锈与脱盐、腐蚀防护到监测维护的保护流程,强调了金属构件保护工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刘晟宇分析了大型金属构件的原位保护难题,指出这类构件由于体积庞大且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其腐蚀速率较快、维护难度较大。因此,开发适应性强且成本可控的保护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此外,如何平衡“干预最小化”和“结构安全最大化”的矛盾,也是金属构件保护技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最后,刘晟宇展望了非破坏性检测技术、激光除锈技术等前沿技术在金属构件保护中的应用,同时呼吁加强外部环境治理与构件本体的长效监测机制,融合文物保护原则与现代工程手段,构建科学、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分组报告2嘉宾发言

考察环节,专家学者们前往西安西北一印旧址、陇海铁路支线、西纺集团陈列室等地现场开展实地调研与交流,结合实景考察探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深化了会议成果的实践转化。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会。会议经投票通过40名委员名单,潜伟当选为第二届主任委员,陈建立、刘伯英、梁宏刚、董文强、张文革当选为副主任委员。专委会委任王冬冬为秘书长,陈娜娜、刘晟宇、李忠煜、孟璠磊为副秘书长。

讨论与交流现场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