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飘香结硕果 年会济济聚英才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胜利闭幕

11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北京西郊宾馆圆满闭幕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会议得到全国科技史界同行的热烈响应,强化疫情防控、保证安全服务的前提下,自全国20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400人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进行了报告是迄今国内科学技术史领域规模最大的一场学术盛宴。

会议现场

会议在开幕式后安排了第一组大会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关增建主持,邀请到四位科学技术史专家向全体代表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扬宗教授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史与中国现当代科技史研究”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界对中国科学院历史的研究,讨论了院史编研与中国现当代科技史研究的密切关系。西北大学曲安京教授的报告“数学实操与古证复原”对《元嘉历》24气晷影常数之结构进行了特征分析与数学建模,复原了何承天构建其24气晷影表的原始过程。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的报告“大传统与小传统:考察中国科技史的一个新视角——以传统数学与技术为例”以传统数学和技术为例,考察了中国科学史上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现象,并对不同时期大、小传统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教授的报告“天道与历理:明朝引进外来天文学的儒学动因”指出明朝对外来天文学的引进吸收存在着显著的儒学动因,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天文历法这类“硬科学”的发展与大的社会思潮所形成的“软环境”密切相关。

关增建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王扬宗教授作报告

曲安京教授报告

冯立昇教授报告

石云里教授报告

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教授张藜主持了闭幕式前的另一组大会报告,邀请了五位科学技术史专家作报告。山西大学高策教授的报告“科技史一级学科与交叉学科门类”提出,科技史一级学科可归属交叉学科门类,以此能够与其它学科融合发展出新的交叉学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的报告“中国传统筹算与珠算的算法设计”说明了筹算与珠算的基本规则与操作规程的主要特点,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筹算算法设计的主要思想。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的报告“先秦绿松石采矿遗址及其产品流布初步研究”,回顾了在相关遗址调查、标本提取及实验室研究方面的工作与成果,揭示了绿松石被广泛使用背后隐含的考古学文化或地域之间的交流状况。南京农业大学王思明教授的报告“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乡村振兴”强调传统与现代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乡村振兴中的作为。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的报告“振兴传统工艺必须坚持守本创新”以广西壮锦和贵州蜡染在守本与创新方面的成功尝试为例,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必须坚持“守本创新”。

张藜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高策教授报告

郭世荣教授报告

李延祥教授报告

王思明教授报告

万辅彬教授报告

    本次年会共组织了20个分会场,分别是数学史、天文学史、物理学史、生物学史、地学史、农学史、医学史、气象科技史、科技人物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科技与社会发展史、性别与科学研究、综合科技史、技术史、少数民族科技史、金属史、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传统工艺研究、科技考古、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在两天的会议期间,全体与会代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达到了充分交流的目的

罗兴波教授主持闭幕式

潜伟教授总结发言

15日下午,学术年会举行闭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罗兴波教授主持。会议承办方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教授在会议总结发言中称此次会议是疫情时代的一次特殊的盛会,通过介绍了大会及分会场的整体情况,总结了会议的特点,一是“重”,恰逢学会成立40周年重要时刻;二是“新”,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和新的研究方向;三是“多”,报名人数最多,参与单位最多,报告人数最多,并感谢师生们通力协作、共筹盛会,圆满完成了任务,感谢参会的同仁们

曲安京教授讲话

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教授,作为下一届承办单位代表发言,表示将竭尽全力办好下一届学术年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明年在西安再相聚,继续携手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孙小淳教授做总结发言

最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做总结发言,高度评价了本次年会的组织工作和学术质量,表示会议在学术交流和纪念活动方面都完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认为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检验,年会制度是完全可行而且卓有成效的,今后学会将联络全国同行继续将年会办好,为大家提供联络感情、交流学术的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